科普驿站 第七十八期
科目:天文
难度:B1
讲师:马门溪龙
宇宙的美丽在于它的神秘,遥远而并非不可及,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相机高感水平的提高和大光圈镜头的廉价化,拍摄星轨、银河已经成了非常简单的事情。那一弯迷人的银拱,也早已从我们“毕生的追求”,变成了旅行照片的日常。那个曾经仰望星空的小孩子也长大了,虽然也常深夜外拍,却再难找回当年的那种兴奋。有的只是“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的慨叹。
头顶的浩瀚宇宙,真的就这样被拍烂了吗?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一位别样的摄影爱好者,他发给了我一张照片,是一片星云。这样的照片在探索节目里倒是常见,然而他却说这不是哈勃的图,而是自己在阳台上拍摄的。不仅如此,这个星云的位置也是颇为熟悉,那就是猎户腰带下方的M42。
万万没想到,伴随我童年的那一片星空,还能再一次点燃我的激情。
从此,我打开了一扇新奇的大门,这便是我们今天的主题——深空摄影。
深空摄影一般以太阳系外的深空天体,尤其是非点状天体如星系、星云、星团等为目标,通过长时间的曝光来展现这些天体的风貌。深空摄影的拍摄范围非常广,从35mm镜头配合全画幅相机拍摄的超广域深空摄影,到哈勃望远镜的超小视场深空摄影,涵盖了极其丰富的目标。
新手总是会关心器材的优劣,并且容易误以为拍出好照片一定需要很昂贵的器材,其实不然。虽然说深空摄影的经济门槛不低,但是拍得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烧钱——实际上一套典型的深空摄影系统,最少一万元就能搞定。但是深空摄影的器材选择范围也很大:光学系统可以是相机镜头以及各种类型的望远镜,拍摄终端可以是几十块钱的摄像头、傻瓜相机、单反、微单,以及专业的天文相机(冷冻CCD/CMOS)等等。拍摄范围之广,使得深空摄影拥有其他类型的天文摄影无法匹敌的灵活度。照片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器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甚至经常不是最重要的那一部分。
深空摄影中,流程很重要,心中有一个流程,做事才能有条不紊,不会像我刚开始那样手忙脚乱,下面是我深空摄影多年制定的流程,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1.出发前:检查所有器材,确保性能合格、配件没有遗漏。如果是反射式望远镜,需要调整光轴。检查CCD/CMOS表面、滤镜表面、修正镜上是否有灰尘,如果有则需要清洁。俗话说:“抛开环境谈摄影就是耍流氓。”还需要关注光污染和天气和选址,一般拍摄深空不必要像星野一样跑到深山老林,只要光污染够低就行,如果你家在郊区的话,楼顶也许是个好选择,像我一般都是在楼顶拍摄,选择的地址必须要地面硬实。如果是质地较软的泥土,沉重的器材可能会让脚架慢慢下陷,造成极轴、水平发生偏移。还有就是不能选风大的地方,风大会导致视宁度条件非常恶劣;风吹在器材上也会使器材产生微小抖动,影响跟踪与导星。还有就是要提前在天文天气预报网站上了解天气、视宁度、透明度,云图、风向图、气压图等。
2.在日落前2小时左右到达目的地。排除周围可能对拍摄造成影响的因素,然后架设器材;对于南方低纬度地区来说,北极星地平高度低,可能会被建筑物、树木等挡住,导致极轴无法校对,这也是需要加以规避的问题。白天在选择拍摄地时,北方绝对不能有太高的遮挡。大家可以使用手机上的星图APP实时模拟一下北极星位置,看看它会不会被建筑物、树木遮挡,如果等到晚上拍摄前发现没法对极轴,临时调整位置是很麻烦的。要赶在天黑之前把器材装好,因为天黑摸黑安装的话就会有很多麻烦,一些小零件就很容易丢失,所以我的建议是在太阳落山前一两个小时就把设备从车上拿下来,开始安装。
3.趁天还比较亮,用远处景物大致对焦(主镜、OAG或导星镜都需要对焦),之后盖上镜盖。此时可以开始拍摄偏置帧和暗场;太阳落山后可以拍摄平场;平场帧要对着均匀光源拍摄,所谓的均匀光源可以是专用于拍平场的发光板(平场板),也可以是曙暮光时段(太阳刚落下或将要升起时短暂的几十分钟)的天空。平场最主要的应用就是消除光学系统的渐晕与灰尘,同时改善影像的色彩与反差,是否因平场引入了低频渐变,则不是太重要。使用平场板拍摄时,要尽量减少直射入望远镜的光线,可以采用柔光罩等处理平场板的光源。高强度的直射光可能会在镜片组、滤镜之间多次反射,使平场帧中出现奇怪的东西。用天空作为光源拍摄平场帧时,则要对着天顶附近的区域拍摄,关掉赤道仪的自动跟踪使得图像中的星点能通过像素排异去除(这就要求足够数量的平场帧做叠加)。拍摄平场帧时,整个光学系统的状态,即相机旋转角度、焦距与光圈(如果是使用镜头)、相机大致处于合焦位置、遮光罩的位置、使用的滤镜(因此单色相机每个颜色通道都需要拍摄各自的平场)等都要与拍摄亮场时完全一样,这样才能准确消除光学系统的渐晕与灰尘带来的影响。相机设置也要保持一致,防止引入干扰。
4.能看到北极星以后,对极轴;这个对极轴,有钱人会选择电子极轴镜,但是如果你的是光学极轴镜就有点伤脑筋了。不同厂商为赤道仪配备的极轴镜表盘可能不同,但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一般来说,合格的高精度极轴镜会有一个分划板,像一个时钟表盘,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北极星位于表盘上的某个特定位置。这里我介绍一个漂移法:
(1)驱动赤道仪指向天球子午线与天赤道交点处附近的一颗亮星,并将其调整到相机视场中央;
(2)关闭赤道仪的自动跟踪,画面中星点会向西方移动,而北方则是西方顺时针转90度(因为我们是直焦摄影所以没有任何的画面颠倒),由此依次确定各个方向。然后再驱动赤道仪把星点放回中央并开启自动跟踪(可以开启赤经轴单轴导星以防止东西方向的位移干扰判断);
(3)几分钟后,应该可以观察到星点有南北方向的位移。如果星点向北移动说明极轴偏西,要往东调;向南移动则相反,表示极轴偏东,要往西调。调整幅度不用很大,观察到视场中星点有略微移动即可;
(4)调整一次之后把星点拉回视场中心,重复上一步,直到南北向的漂移小到无法辨别,即完成了极轴方位角的调整;
(5)驱动赤道仪指向东方地平线附近的一颗亮星并调整到相机视场中央,判断视场中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6)开启自动跟踪,数分钟后观察星点南北向的位移。若向北移动说明极轴仰角过高,要向下调;向南移动则相反,表示极轴仰角过低,要向上调;
(7)调整一次之后把星点拉回视场中心,重复上一步,直到南北向的漂移小到无法辨别,即完成了极轴俯仰角(高度角)的调整。
5.打开镜盖,用星点精细对焦,然后检查取景角度。我们通过使用Star-Walk等app,快速地找到天空中星体的大致位置,你也可以使用带有GOTO功能的赤道仪直接跳转到目标。对于猎户座大星云来讲,其位置大约是猎户腰带下方45度角左右,可以先目视找到这片区域,然后转接相机。转接相机之后,请使用实时显示模式进行对焦,调整望远镜旋钮直到星点最清晰(最小),如果不好判断,我推荐使用鱼骨对焦板(某宝有售),就是下面这玩意:
鱼骨对焦板因酷似鱼骨架而得名,英文名叫Bahtinov Mask,由俄罗斯人Павел Бахтинов于2005年发明。这是一项融合几何光学与波动光学的伟大创造,在天文摄影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鱼骨对焦板的使用非常简单,将其罩在望远镜前然后指向亮星,星光经过对焦板的光栅之后会形成多条细长的亮线,当合焦时,4条亮线会交于一点:
失焦时,中间那条亮线会向两侧移动:
6.对赤道仪的指向进行校准;只要确保能把极轴对好,就不需要太多操作,看看说明书基本就会了。
7.让赤道仪指向拍摄目标,设定曝光,开始拍摄;在机身上设置为M档、用户自定义白平衡、B门。连接快门线,间隔设置为至少10秒(平复抖动),每幅的拍摄时长根据你的环境而定,笔者这里用150s比较合适,至于感光度,推荐使用ISO800和ISO1600进行拍摄,根据环境可以适当调整。在拍摄开始前和拍摄中、后期盖上镜头盖,顺便拍几幅暗场。接下来去刷剧、看电影、撩妹、打游戏吧,要做的唯有等待。
8.第二天天文晨光(天文爱好者的天象预告就有)开始后,拍摄平场;
9.天亮后收拾器材,期间可以让相机拍摄暗场。
【本文为耀星会作者的原创作品,未经允许,禁止盗用、转载、篡改文章,否则耀星会和作者将追究版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