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恒星的光辉都是毫无变化的。当我们想到这极大的能量是由恒星光球流出的时候,我们定要惊异于恒星内部的有效的作用居然能够一秒一秒、一世纪一世纪,毫无变化地供能量给光球。但是有许多恒星的辐射能量却并不经常不变,这种星叫作变星。我们姑且把因食而变光的星留到后面再讲。
鲸鱼座中的蒭藁(chú gǎo)增二(Mira)是远在1596年第一颗被认为变星的星。有时它只可在望远镜中看成9等星;有时它增亮了百倍以上,竟在肉眼看来也是一颗明星。这上下往复约11个月另1周。蒭藁增二是许多的“长周期变星”(long period variable star)一类的例子,这些都是红巨星或超巨星。许多别的红巨星,例如参宿四,变光很小而且极不规则。有几群星的变光却又部分可以预测。
图1 蒭藁增二
图2 参宿四
“造父变星”(cepheid variable stars)是现今讨论得最广泛的一种星,它们也确有极大价值,这在下章就要说明。这名称是从仙王座δ星(Delta Cephei)来的,那是这种变光的最初例证之一:标准的造父变星都是黄色超巨星。它们的变光在周期和方式两方面都极有规律,周期大半在一星期左右,虽然全数排起来要从1天到50天。这些星的变光不仅在量而且在质,在最亮时它们要比最暗时加蓝约一全谱型的程度。
造父变星中约有一半并不如上述那样标准。它们与其他恒星有许多相同点,却又有大大的不同。因为它们常出现于大球状星团,所以叫作“星团造父变星”(cluster type cepheids)。它们都是些蓝色星,变化周期约半日左右。其中没有一颗可以为肉眼所见。
通常假定造父变星(也许连所有的真变星都在内)的光的变化是因为这些星的脉冲。最简单地来说(或许又太简单了),这学说认为变星是十分规律地一胀一缩的。内部热量的多产使恒星亮起来蓝起来。它胀大,于是冷下去,因此又暗下去、红下去。这调整一过火,星又冷得不能不变了,于是再收缩。这种脉冲一经开始,便要继续一个长时期。这简单学说的一个明显的而且不易立刻逾越的困难,便是事实上造父变星的最亮时并不在它最紧缩的时候,却在这以后的周期的1/4的时候,那时它向外膨胀得十分厉害。显然这颗恒星的变光问题是与恒星本性的整个问题有密切关系的。
以上内容摘自《通俗天文学》
图片来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