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驿站 第六十九期
主题:1918大流感
难度: A2
讲师:咕咕势
1918大流感
相关内容较多暂无定论,只对极小部分进行介绍。“西班牙流感”的命名可以说是错误的,准确命名应称其为“1918大流感”(根据wiki.zh这个说法需要被纠正)。
事件概述
“史上最致命的流感大流行”、“第六次大瘟疫”、“有史以来最具毁灭性的流行病”——指1918至1920三年间在世界流行的流感。由于高于普通流感的死亡率,死亡人群年龄的不正常分布,感染范围之广以及对后世影响之大,使它在无数次流感中最为著名。同时它也加速了一战的结束,但并未被详尽地记述。
“在过去的1个世纪中,人们对于这场流行疾病的记忆是素描式的,而非蚀刻一般。历史学家们指出,许多人对于中世纪欧洲腺鼠疫的恐惧要大于对这场悲剧的恐惧,而在这场悲剧中有数百万我们这辈人的祖辈和曾祖辈丧生:没有回忆录,很少有小说谈论这场伤心事,没有纪念活动,没有死者名单。与两场世界大战造成的破坏和残酷相比,这种最为致命的疾病几乎已被人们遗忘。
关于流感
“十八世纪,人们认为这种疾病一定是受上帝的影响(influence),所以称其为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流感即流行性感冒。“一种感染性很强的病毒性疾病,主要累及上呼吸道。”
17世纪医生对它的记述:
“……这是来自恒星的冲击,许多人都受到侵袭;在某些城镇,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就会有1000余人同时生病。其特异性的症状包括顽固性的咳嗽,多痰,上颚、咽喉部、鼻腔严重的卡他症状;同时伴有发热温病、血管跳动和口渴、食欲缺乏、自发性疲劳、后背和肢体剧痛等症状,主要出现在体弱多病的患者或是衰老的男性患者中,他们都被这种疾病侵袭,不少人还因此而死去,但是身体较为强壮健康的大多都痊愈了。”
由于症状类似,我们一般把流行性感冒与普通感冒混为一谈。不过确实在机体应对感染的层面上二者区别不大(反正很快就好了),流感最多是一场较为严重的感冒。但对于“体弱多病”、“衰老”的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效力偏低,病毒对靶细胞如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破坏更加严重,继发性肺炎出现的可能性也更大。若病毒渗入肺部深处则会从基础上削弱乃至破坏呼吸系统功能,包括但不限于毒血症、呼吸衰竭等可致命情况。(老人的冬天会更加难过肯定也有流感一份力)于是正常情况下,流感流行中的高危人群应当是免疫能力低下的婴幼儿和老人。但这一场流感超出了人们对此的认知,死亡的阴影覆盖了最富活力的青壮年。
流行过程
请注意,此次流感的起源暂无定论,甚至有被用作舆论武器之嫌,请自行筛查信息。
先介绍一首此时期的童谣:
Iha’s a little bird, 我有一只小鸟,
And its name was Enza.它的名字叫恩扎。
I opened the window 我打开窗户往外瞧,
And in-flu-enza. 飞进了流行性感冒。
确实有传言称是一种名为恩扎(Enza)的鸟传播了这场疾病。
1918年春季,美国曾出现小规模流感流行,被视作整场瘟疫的第一波流行。1918年秋季至1919年春季被划归为第二波流行,也是杀伤力最大的一波。1919年冬季依然有一次爆发,随后在1920年春季它“迅速而神秘地消失了”。至于详细的传播过程,众说纷纭。
首先我们知道它并非从西班牙开始,而只是因为西班牙作为战争中立国没有筛查“影响士气的新闻报告”的必要,从而西班牙新闻界得以自由报道疾病的爆发(也有称呼这次瘟疫为“西班牙女郎”的:热烈、无法抗拒而又致命。但西班牙:背上的锅又重了几分)。关于病毒起源有美国堪萨斯州、法国军营、英国等等说法,但基本都与战争导致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有关。
“不论疾病的起源在哪里,1918年8月下旬,第二波袭击在三个相聚遥远的地方几乎同时出现: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法国布列塔尼布雷斯特市、非洲西海岸塞拉利昂弗里敦市。这三个港口城市都有运送物资到西线的任务。”
“一战结束时该病已经像野火一样传遍了整个世界。不论是欧洲血腥的战场,还是南太平洋上孤零零的小岛,从北极圈到整个大洋洲,从热带地区到苔原地带,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有它的踪迹。”
第二波流行中的六个月内集中了大多数死亡病例。“人们迅速死亡——通常是发病后48小时内死亡,某些患者就像是被自己的痰堵住窒息而死一般,肺里充满了液体。血沫不断从患者的鼻腔、耳朵和肺部涌出。某些人甚至是在路上行走时死去,在驾驶电车或公交车时倒地,或是一头从马上或马车上摔下来。在拥挤的军营或运兵船上,士兵们发热、陷入谵妄状态,身体迅速垮掉。殡葬业者需要24小时工作。医生和护士们也都很快染上这种疾病,需要大量志愿者以应对该疾病和死亡带来的沉重负担。”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世界的医疗水平低下、卫生意识不足、以及战争造成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大量人员聚集在卫生环境恶劣的军营中,都加剧了这场流行病对人类的伤害。随后便是挣扎、存活、重建。
与过去其他主要流行病相比,它的恐怖仿佛藏身于一战阴影之下,又或者“失去的一代”再分不出更多心力来恐惧。
关于病毒
(参照Mr.巴里给出的过程)
Mr.巴里可以说是通俗作家,此段内容可能不够严谨,但事实大致如此。
一般而言,流感病毒有两种主要刺突:血凝素(HA)以及神经氨酸酶(NA)。血凝素负责与靶细胞上的唾液酸结合,神经氨酸酶则负责催化唾液酸水解、协助成熟流感病毒脱离宿主细胞。以1918大流感的病原体H1N1举例,H1即1型HA,N1即1型NA。
病毒粘附在细胞膜上后令宿主细胞以胞吞形式摄入病毒以逃过免疫系统的监视。随后血凝素分子发生形态变化,将病毒RNA注入宿主细胞内并入侵细胞核。
当病毒入侵成功之后宿主细胞便被劫持为病毒自我复制的工具人。(然后药物开发一般也就针对这个过程中的各个靶点:流感病毒的刺突、细胞上受体、RNA逆转录所需要的酶等等。比如著名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就是通过与NA结合来抑制病毒释放从而控制感染。)
将造成损害的原因归为两类:病原体的作用和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
病原体的作用很好理解,包括病毒以及后至的细菌繁殖对宿主细胞造成的直接损害,以及细菌病毒入血造成菌血症、毒血症等。机体免疫反应包括发热,以及被认为是1918大流感高杀伤力的罪魁祸首的细胞因子风暴等。细胞因子风暴从字面理解就是细胞因子高速大量产生。通过多次正反馈强化免疫系统的攻击,并最终导致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攻击。
流感病毒可以造成的重症中,在现代依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
除此之外,流感病毒极富危险性的一点便是其高变异率(尽管瘟疫公司里确实帮忙快速推图)。它符合“准种”或“变异群”概念——群体的构成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不是概念的全部)。一个不幸的宿主细胞制造出的病毒中“99%因缺陷过大而不能再感染其他病毒”,足以说明突变程度之剧。
这使得针对流感(乃至RNA病毒)的疫苗开发更加困难,因为哪怕是最主要的HA和NA都“能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千变万化”。“即使在一次流行中,HA和NA都经常在变。”此外还有收支严重不平衡以致缺乏开发动力的情况。
因此,病毒学家预测,第七次全球大瘟疫很可能同样由流感病毒引起。
关于感染后的重症表现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由肺内原因和(或)肺外原因引起的,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显著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几乎任何对肺施加极端压力的东西都会引发ARDS:溺水、吸入烟尘、吸入毒烟或毒气……或者流感引发的病毒性肺炎。”
“ARDS中造成死亡的原因有很多。肺外器官因为缺氧而衰竭。肺部充斥过多的液体而右心室不能将它抽空,导致患者窒息而死。而试图泵出肺部血液的巨大负担会引发心脏衰竭。或者患者完全就是死于极度疲劳:他必须快速呼吸以获得充足的氧气,这使肌肉精疲力竭。呼吸就停止了。”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而是发生于许多疾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或综合征。它以失去控制的凝血系统激活为特征, 引起广泛的血管内纤维蛋白凝块形成、造成器官功能衰竭, 同时消耗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引起临床出血表现。
病程可以分为三期,包括凝血功能过度激活造成全身多处血管被微小血栓堵塞并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凝血因子过度消耗引起全身性出血等。
紫绀
“紫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导致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临床表现,全身皮肤、黏膜均可出现紫绀表现,但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丰富的部位,如口唇、鼻尖、舌、颊部等处较明显。”
结尾
这里引用Mr.巴里的后记:
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我们应当将流感视作一次致命的威胁。要加强对新病毒的监督,要在这方面进行开放交流,更要立即行动。“到了在流感上痛下重金的时候了。”我们需要对疫苗生产以及技术改进进行投资。以及最后一条教训,“权威人士必须降低可能离间整个社会的恐慌”。
“珍惜公众的信任。正途就是不歪曲真相,不文过饰非,也不试图操纵任何人。”
“无论真相多恐怖,它都应当被公之于众。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打破恐惧。”
【本文为耀星会作者的原创作品,未经允许,禁止盗用、转载、篡改文章,否则耀星会和作者将追究版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