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历史进程总是推动着社会的的不断发展,不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生产方式。了解生产方式的演变,首先就要去了解历史进程和文化背景。我们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点,我们顺应进程并同时也正在努力的做积极创造~
一:早期手工作坊生产
历史进程: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缺少设备、机器,手工作业在生产中是主导。
背景:由于手工成型的精度差,各个工艺对作业者经验和技术要求高,每个成品各个的工艺都需要特定的技术人工去成型、加工、制造、装配。
概念:由高度熟练的技术工人负责整个成品中特定的工艺成型、加工、制造和装配。
典型特点:1.非标准化:工艺依赖于员工经验和技术水平,且成品中每一个零件都需要根据组件做修整后匹配,具有独一无二性;2.产量低,很强的个性化。
2.工艺式大批量生产
历史进程: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
背景: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厂手工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传统的手工业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进行生产管理,提高效率,资本家开始建造工房,安置机器雇佣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
概念:集中相同工艺特征的机器设备,并做集中化大批量的生产。
典型特点:1.机器的效率远高于手工作业,产量突飞猛进;2.1776年,亚当·斯密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起到巨大作用,产量显著提升;3.1798年,惠特尼引入零件公差概念,零件的标准化、产品标准化开始实施;4. 产品的多样化比较少。
3.福特生产方式—流水线大批量生产
历史进程:19世纪中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背景: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70年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2.19世纪70-80年代,内燃机的创新和使用;3.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概念:以生产流水线为基础,按装配特性连接各种工艺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也称为福特生产方式。
亨利.福特的生产思想:汽车的各个零部件按照工艺特性和流动特点通过生产流水线运送到总装线,很多零部件就不用从仓库一一搬过来,减少了很多浪费。(其实浪费概念的提出者就是亨利福特)。
典型特点:1.1913年,福特公司又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2.1914年福特首次向工人支付每日8小时5美元的工资,改变了美国工人的生活方式;3.亨利.福特著作“从浪费中学习” 中首先提出了浪费概念;4.福特T型车,典型的标准化大批量生产;5.产品的多样化比较少(后来通用汽车的全线方针第一次提出了产品多样化、市场多样化的概念);
历史进程:1929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危机,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背景:1.1929年,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生产效率的提升称为主旋律;2.1943年,大野耐一进入丰田汽车工业;3.1945年,当时生产力之比为日本:美国 1:9,丰田曾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丰田喜一郎提出3年赶上美国。
概念:大野耐一的理解:企业的根本效益就是成本,必须消除一切浪费。按照客户的需求生产才是最节省成本的, 为了达到按照客户需求。
1.“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2.生产的设备必须稳定、可靠、自动反馈”也就是有思想”。
典型特点:1.一切的基础是成本和效益,必须消除一切浪费,库存的浪费首当其冲;2.两大支柱:准时化和自动化;3.基于准时化的“按需生产”,拉动生产和看板开始运用;4.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5.快速换型(SMED)思想的应用。
5.精益生产方式
历史进程: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丰田生产方式为人所知,全世界制造企业以及其专业人士基于丰田生产方式精髓总结而来的适合本公司的生产管理哲学,称之为精益生产方式。
背景:1.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国家的命脉;2.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3.丰田汽车在石油危机的时候,效益越来越好
概念:全世界制造企业以及其专业人士基于丰田生产方式精髓总结而来的适合本公司的先进生产管理哲学,称之为精益生产方式。
典型特点:1.核心思想来源丰田生产方式;2.更加的关注生产成本和收益;3.库存控制、消除浪费;4.强调整个价值流中的增值比。
6.敏捷生产方式
历史进程: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化的浪潮汹涌而来,许多国家制订了旨在提高自己国家在未来世界中的竞争地位、培养竞争优势的先进的制造计划。
背景:1.信息化技术、生产信息系统的崛起;2.集成并行设计模块的发展;3.低速的全球发展,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励。
概念:信息系统集成连接从开发到成品的生产运营网络,整个过程中都实施精益生产、高度柔性、快速市场反应的生产方式.
典型特点:1.集成的信息化系统运用;2.高度柔性让企业具有快速市场反应的能力;3.精益生产贯穿在全过程(包括非生产领域);4.统筹考虑企业之间的价值流程。
生产方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在人类历史上,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5种生产方式;以此为基础,人类历史社会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5种社会类型。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历史。
生产力:是指生产主体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能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或者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常以单位生产主体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来衡量,故又称生产效率。生产力的本质是指生产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具体可表现为科学技术即人们利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生产以及生产规模的大小,以及绝对产权如经济主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等内容。
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这些关系有着各种各样内容,可以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等,人们结成了经济利益或经济权利关系就称为经济关系,制度经济学中常称之为相对产权,具体的表现形式有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等。
地位意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
相互关系: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反过来制约着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就是建立在生产力即主体与客体关系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现实应用:在人类历史上,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5种生产方式;以此为基础,人类历史社会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5种社会类型。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依次更替的历史。
作者:乙酰水杨酸
版权:SRG·万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