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然界的生物不太可能是预先设计出来的,而演化理论可以解释万千物种的存在?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
1802年,英国神学家威廉·佩利出版了专著《自然神学》(又名《从自然现象中收集的神存在及其性质之证据》。在这本书中,佩利描述了人、鸟类、昆虫、植物等各种生物所具有的各种精妙结构和功能,试图以此证明上帝作为生命设计者的存在。为了说明他的逻辑,佩利使用了“钟表匠”的比喻,把生命体比作精确而复杂的钟表,钟表匠就是所谓的“造物主”
“这个钟表必然有个制造者,……制造者知道怎么制造钟表,并设计了它的用途。”
针对佩利等设计论者提出的“钟表匠”比喻,英国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提出了相应的“盲眼钟表匠”理论——如果把生命比作钟表,那么“设计”生命的也并不是造物主,而是漫长的演化过程,但演化这个“钟表匠”并没有一以贯之的目标,是一位看不见的“盲眼钟表匠”。
理查德·道金斯的著作:《盲眼钟表匠》
“盲眼钟表匠”这一比喻的核心是演化的渐进性。在道金斯看来,精致复杂的器官完全可以在漫长的演化历史中由一系列微小的改变产生,其中每一步“中间产物”都是对相应生物体的生存有益的器官,并且比改变之前更具有适应性。曾让达尔文困惑的眼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眼是所谓的“透镜眼”。在人眼中,晶状体像照相机镜头里的透镜一样,能够将入射光线折射汇聚到视网膜上。而视网膜就如同数码相机的CCD感光元件阵列:CCD依赖数千万个微小的感光元件接收镜头投射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进入相机的“大脑”CPU进行下一步处理;而视网膜上的上亿个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同样能感光并产生神经电信号,由视神经汇总后传输到我们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