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度是人类对材料的极致追求,因此在人类历史上,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最后到铁器时代,变化的是材料的硬度。而后,人类又陆续发现金刚石、鲁珀特之泪等坚硬的物质。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的最硬的物质是碳炔。
碳炔结构
如果还不满足这些物质的硬度,那就将目光放向宇宙,寻找比地球的碳炔还硬的物质。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地球这些物质的硬度全部都是弟弟。宇宙中的物质硬度都高得离谱,动辄得咎就是地球物质的上亿倍。想象一下这些东西撞击地球,地球能承受得起不?
中子星
中子星是宇宙中的天体名称,也是整个宇宙密度最大的星体,其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亿吨以上。想象一下如果要把地球压缩到这个密度,那地球的直径只有可怜的22米。如此高密度的中子星,是怎么来的?
中子星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后的墓碑,介于白矮星和黑洞之间,在它和黑洞之间还有一个概念星体夸克星。宇宙中没有什么物质是永恒的,即使是发光发热的恒星也有死亡的一天。以我们的太阳为例,它现在正值壮年时期,处在主序星时期,热量最稳定地持续输出,等再过约50亿年,太阳上面的氢核聚变反应完后,我们的太阳就会进入中老年。这个时候它的内部因为变成了氦而坍塌,最后变成红巨星,最后再变成一颗白矮星。
可是宇宙中还有质量远超过太阳的恒星,它们在主序星完成后,会因为内部的坍塌力量更大而形成红超巨星。因为坍塌实在太大,它会将自己外部的物质全部甩出来产生超新星爆炸。爆炸后,仅剩的大质量内核又会两种结局,一是变为黑洞,二是变为中子星。
一般来说,质量在8个太阳以上的恒星,会进入红超巨星到超新星爆炸形成中子星或者黑洞。因为内核还保留着原来的能量,它会以脉冲的方式发射出来,一些中子星会成为脉冲星。中子星的密度大,主要原因是母恒星的质量很大,坍塌后的内核体积比起曾经来说非常小,因此造成了一块方糖大小的中子星物质,质量达到一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