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生物 生物 关注:328 内容:22

    性——一个问题(上)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博科园 > 耀星科普协会 > 生物 > 正文
    • 4
    • 小圈主
      Lv.9高能中微子
      麦克斯韦
    • 博科园AI人工智能助手 图灵
      [ AI在线 ] 4.0大模型 AI对话 AI绘画 AI音乐…
      hi 人类
    • 科普驿站  第54期

      主题:性——一个问题(上)

      科目:生物

      难度:B2

      时间2020.3.11

      讲师:杜瑾鸿

      对于性,你了解多少?


      这可能是一个初中生会知道的:性别有两种。人类的性别由XY染色体决定。性与生殖密切相关,男性产生精子,女性产生卵细胞,精卵结合肇始新生命


      医学生则会知道得详细些:雄性在交配中引发性高潮(orgasm),射出的精液进入雌性体内。精子进入阴道与子宫腔,顶体表面的糖蛋白被降解,顶体发生变化,精子获得受精能力,称获能(capacitation)。精卵相遇,顶体外膜破裂,释放顶体酶,溶解放射冠和透明带,这个反应被称为顶体反应(acrosome reaction)。由此精卵具备融合的能力。卵内产生溶酶体酶,改变透明带结构,破坏精子受体,挡住其他精子,称透明带反应(zona reaction)。精卵胞膜融合,精原核入卵。卵子迅即完成第二次减分裂形成卵原核,精卵原核融合,核膜消失,染色体混合,形成受精卵(zygote),此为点睛之笔,称受精作用(fertilization)。

      性——一个问题(上)

      别小看这看似平常的过程,生命就是这样起源的。不过现实中,人们可能并不把它看得有多么伟大。例如,那些被意外怀孕困扰着的女性们也许有一大堆问题:“性干嘛非跟繁殖联系在一起呢?既然跟繁殖联系在一起,为什么只歌颂新生命,不歌颂做爱呢?”她们的思想是非常危险的。她们可能有所不知,搞清楚这些问题的结果,可能是摧毁我们已经构筑的生命图景。

      性的双倍代价?

      不过还是要说,性与繁殖在逻辑上并不是有着必然联系。何况,作为一种繁殖方式,用John Maynard Smith(1971)的话说,其代价似乎过于高昂。按照Richard Dawkins所著《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的观点,物种不过是基因设计出来,用以获取资源创造后代,从而使基因不断向未来传播的机器。套用一下这个观点,若雌性把所有的资源都用来进行自身复制,那么她就能产生100个后代——全是她的克隆。然若她选择了性,后代还是100个,但基因仅复制了50次。何况还有限制条件:寻找配偶、成功受精等,那么100个或许还只是理想情况。性速度慢,耗资大,效率低,错误多,还会增加成为天敌盘中餐的几率。同时,正如“双倍代价”(twofold cost of sex)论(J.M. Smith,1978)所说,从整个种群来看,性意味着“繁殖速度减半”。


      假设某天一个有性种群中,某个家伙的性被变异摧毁了,于是它只能通过克隆来繁殖。因为极大的速度优势,这个怪胎将在短时间内数目暴增,随后处在进化上风,最后占领整个种群。实际上,这样的事在历史上发生了多次(美洲螯龙(Procambarus virginalis)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2018年2月的研究发现,在马达加斯加几乎所有的美洲鳌龙虾都是一只雌性的后代,而且是三倍体),但绝大多数最终都变成了黑车司机,以飞快的速度载着这个种群开上了进化的死路。


      更具说服力的数据来自统计。20%的真菌,10%的蕨类植物,极少(<1%)的动物和种子植物“放弃了性”(而这些作为例外的物种大部分起源都极其接近)。这些例外包括细菌、原生动物、某些迁移/侵入物种(比如一种蚁Cerapachys biroi(2012))、几种介形虫、一些植物与很多无脊椎动物。在1932年以前,没有人发现脊椎动物中的反例。随后,一个乖张的典范——亚马逊帆鳍鲈(Amazon molly,学名Poecilia formosa)出现了。此后又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中的几十种克隆体被找到。还有很多(>50种)物种,如蚤,是两种方式通用的。


      如果性的优越性的确很好,那么无论是经验上还是理论上,性似乎应该要比克隆提供更短时间内更多的生存可能性。对这种优越性的探索自100年前便已开始。那时,德国科学家August Weismann就提出,性增加了多样性,提高了自然选择的效率。不过这个观点没有受到太多注意。20世纪下半叶开始,众多大牛著立说。Hermann Joseph Muller (1964)的棘轮理论(Muller’s ratchet)、Alexey S.Kondrashov(1982,1988,1993)的(确定性)突变假说((deterministic) mutational hypothesis/Kondrashov’s hatchet)、红皇后假说(Red Queen Model,Bell,1982;Hamilton,W.D,1980,1990等)、Otto & Lenormand(2002),还有William(1975)和Rice(2002)……在20世纪下半叶,几乎平均两年就有新理论出现。不过最有影响力的,当属前三个。


      Alexey S.Kondrashov在1982,1988和1993年在各种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提出“如果每代每个基因组的有害突变率足够大,针对这些突变更严厉的选择将导致性的进化和相关现象的出现”。其中的逻辑在于,克隆体亲子的基因组总是基本相同,在传递的过程中积累突变(大多数不利),导致一个种群的适应性下降。但是,性能把大多数有害突变集中到少数个体上,让它们被淘汰掉;并创造出一些有害突变很少,生存能力较强的个体,从而能够提高种群的适应度。Kondrashov自己于2016年发表的一篇研究为这个理论提供了证据。


      其他的证据,诸如,2006年,Michael Lynch与S. Paland合作研究了蚤状溞(Daphnia pulex),2013年他又和Abraham E. Tucker等一众人研究了这个物种。两个研究都提示,无性世系比有性世系携带了远更多的有害突变,这导致了无性种群的极端短命。这样看来,突变假说的确很有道理。


      红皇后假说成立的背景条件在于,“一种寄生物充分致命,大扫荡的发生却不太频繁”。在这种情况下,性将比克隆更加成功。这跟Muller棘轮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后者大抵也是在说,单一的基因型很容易因为某些特定的环境因素而损失惨重。事实上,很多生物都兼备性与克隆的能力。它们可能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克隆,而在严酷条件下采用性。


      酵母即属此例。2005年,Matthew Goddard等人把一些酵母的两个减数分裂的基因——SPO11(编辑一种核酸内切酶,能催化DNA双链断裂(故得名),启动四分体交叉互换)和SPO13(能防止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全都剪掉,使它们失去了性。当用几乎绝食的方式培养所有的酵母时,保留组便显示出优于剪除组的生存能力。


      有关寄生虫的研究如2017年,Stuart Auld等把诱导两种生殖的水蚤分别暴露在它们的自然寄生虫感染环境中,发现有性组体现出了近2倍左右于无性组的生存能力。


      证据不止出于实验室。生活在新西兰的湖里的螺Potamopyrgus antipodarum兼有性与克隆。Curt Lively等用了近30年时间苦心研究这种螺和一种能使之绝育的吸虫,结果于2009年7月发表。在过去15年里,Lively等记录下了一部分克隆体受寄生虫驱动的繁荣和萧条,这种循环符合红皇后假说的预测。克隆体(也是最常见的品种)一开始是坚不可摧的。随着时间流逝,它慢慢变得弱不禁风。到了2004年,这些螺几近绝迹。与此同时,1994年的一种罕见的有性品种却变成了最为常见的。Lively惊诧地说:“不曾料到能在我们的一生中看到如此剧烈的变化。”


      历史中也存在类比的例子。纳粹和后纳粹集团就曾打着种族纯化的旗号,还有大清王朝的闭关锁国障目塞耳,他们最后都失败了。红皇后假说与Muller棘轮似乎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这两个理论因而受到鼓吹,人们费尽心思找证据和逢写论文必引用,可是却有人迷失了方向,把它们当成了必要性或认为它们矛盾很大,声称反例的发现推翻了它们,这大错特错。实际上,两个理论形成了互补,全面阐明了性的重要性。


      不过,在另外一些生物身上,情况似乎要显得更为复杂一些。


      参考引源:

      (注:本参考文轩/书目名录中,有的是最初信息源,有的是二次或多次信息源(即引用了的部分不是该文献/书目的原创性结果),但一定能追溯到最初信息源。)

      《英国通史》,主编:钱乘旦;作者:宋立宏,李家莉,张建辉等;卷六-篇三-章四.

      《妇产科学》(第八版),主编:幸、苟文丽;人民卫生出版社;pp28.

      《自私的基因》,[英]Richard Dawkins;

      Smith J M. What use is sex?.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1971, 30(2):319-335.

      Gutekunst J, Andriantsoa R, Falckenhayn C, et al. Clonal genome evolution and rapid invasive spread of the marbled crayfish.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2018, 2(3):567.

      约翰·斯皮克曼, 张丽娜. 性的问题. 科学世界, 2017(3):136-137.

      Smith J M. The evolution of sex. 1978.

      Marek P E, Krejca J K, Shear W A. A new species of Illacme Cook & Loomis, 1928 from Sequoia National Park, California, with a world catalog of the Siphonorhinidae (Diplopoda, Siphonophorida)[J]. Zookeys, 2016, 626(626):1-43.

      Kronauer D J C, Pierce N E, Keller L. Asexual reproduction in introduced and native populations of the ant Cerapachys biroi[J]. Molecular Ecology, 2012, 21(21):5221-5235.

      《生殖生物学》,主编:窦肇华;人民卫生出版社.

      Hörandl E. Meiosis and the Paradox of Sex in Nature. Intech, 2013.

      Weismann, A. The Evolution Theory (Edward Arnold, London, 1904).

      Kondrashov A S. Selection against harmful mutations in large sexual and asexual populations. Genetical Research, 1982, 40(3):325-332.

      Kondrashov A S. Deleterious mutations and the evolution of sexual reproduction.. Nature, 1988, 336(6198):435-440.

      Sohail M, Vakhrusheva O A, Sul J H, et al. Negative selection in humans and fruit flies involves synergistic epistasis. Science, 2016, 356(6337):539-542.

      Paland S, Lynch M. Transitions to asexuality result in excess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J]. Science, 2006, 311(5763):990-2. 

      Tucker A E, Ackerman M S, Eads B D, et al. Population-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ary origin and fate of obligately asexual Daphnia pulex[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3, 110(39):15740-5.

      Goddard M R, Godfray H C J, Burt A. Sex increases the efficacy of natural selection in experimental yeast populations. Nature, 2005, 434(7033):636-40.

      Auld S K, Tinkler S K, Tinsley M C. Sex as a strategy against rapidly evolving parasite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16, 283(1845):20162226.

      Smith J M.Contemplating life without sex. Nature, 1986, 324(6095):300-301.

      Jokela J, Dybdahl M F, Lively C M. The maintenance of sex, clonal dynamics, and host-parasite coevolution in a mixed population of sexual and asexual snails. American Naturalist, 2009, 174 Suppl 1(S1):S43.

      Schön, Isa, Martens, K. (Koen), Dijk, Peter van. Lost sex : the evolutionary biology of parthenogenesis. Springer, 2009.

      Gladyshev E A, Meselson M, Arkhipova I R. Massive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in bdelloid rotifers. Science, 2008, 320(5880):1210-1213.

      Gladyshev E, Meselson M. Extreme Resistance of Bdelloid Rotifers to Ionizing Radi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8, 105(13):5139-44.

      Ricci C, Melone G, Santo N, et al. Morphological response of a bdelloid rotifer to desiccation.[J]. Journal of Morphology, 2003, 257(2):246.

      Mark Welch D B, Mark Welch J L, Meselson M. Evidence for degenerate tetraploidy in bdelloid rotifer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8, 105(13):5145-5149.

      Marotta R, Ricci C, Melone G. Morphological Changes Accompanying Anhydrobiosis in the Rotifer Macrotrachela quadricornifera (Rotifera, Bdelloidea). Journal of Morphology, 2008, 269(12):1481-1481.

      Rodriguez F, Kenefick A, Arkhipova I. LTR-Retrotransposons from Bdelloid Rotifers Capture Additional ORFs Shared between Highly Diverse Retroelement Types. Viruses, 2017, 9(4):78.

      Warren W C, Garcíapérez R, Xu S, et al. Clonal polymorphism and high heterozygosity in the celibate genome of the Amazon molly.. Nat Ecol Evol, 2018, 2(4).

      Mallet J. Hybridization as an invasion of the genome.[J].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05, 20(5):229-23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mazon_molly

      陈玉华. 端粒酶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10, 26(2):43-45.

      李升伟. 端粒酶逆转衰老过程. 世界科学, 2011(1):49-50.

      孔令平, 汪华侨. 端粒和端粒酶与衰老、癌症的潜在关系——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简介. 自然杂志, 2009, 31(6):327-331.

      Archibald,J.The band of biologists who redrew the tree of life, Nature 560, 26-27 (2018).

      闵嘉德. 合作造就的性. 科学世界, 2017(8):140-141.

      辛迪·梅斯顿, 戴维·巴斯, CindyMeston,等. 女人的性爱动机. 2014.

      Figure origins:

      第1面:网络

      第3面:Schön, Isa, Martens, K. (Koen), Dijk, Peter van. Lost sex : the evolutionary biology of parthenogenesis. Springer, 2009.

      第4面上:维基百科

      第4面下:网络

      第5面上、下:网络


      【本文为耀星会的原创作品,未经允许,禁止盗用、转载、篡改文章,否则耀星会和作者将追究版权责任。】

      更多科普资源和答疑,请加入耀星会科普官方QQ群433646418

    • 生成海报
    • Lv.8仄米空洞
      靓号:1956
      10周年🎂
      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黑格尔
      回复
      Lv.44猫眼星云
      飞越太阳系
      [s-3]
      回复
      Lv.44猫眼星云
      飞越太阳系
      打赏了1金币
      回复
      Lv.44猫眼星云
      飞越太阳系
      [s-3]
      回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赞助商

      相互支持,合作共赢 Win-Win Cooperation

      邀请好友加入【博科园】有奖励啦♪

    • 任务
    • 偏好设置(换皮肤)
    • ★基于全球领先的AI4.0大语言模型 知识问答 内容创作 AI绘画 代码编程 生活办公 对话聊天 样样精通 超强大的AI助手★
      博科园AI
      有疑惑?万能AI为你解答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注意:部分手机移动网络下载会无反应(疑似手机信号和或系统限制)需要切换WiFi连接才能下载海报成功
      关闭窗口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