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到“礼崩乐坏”,想必脑中冒出的念头就是“天下大乱”,但现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夸张。
礼崩乐坏开始是形容周王朝末期,以诸侯为首,不再遵循礼法,而导致天下大乱。可是其本意,仅仅是传统的礼法遭到破坏。周朝动荡的社会局面的发生另有他因,而礼崩乐坏只是宏观体现,这里便不细讲。现代社会出现一种现象,往小了说,“与传统思想产生冲突”,夸张一点,就是“礼崩乐坏”。
现在的人际关系,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差序格局正慢慢消失,长辈与晚辈的社会关系正逐渐趋向于平等。还有时候,晚辈和长辈进行“平等地位”交谈。例如有的长辈时常愿意采纳晚辈有理有据的分析后提出的建议。这在原来并不符合差序格局的基本原则:长辈拥有更丰富的经验,提出的观点更具权威性,晚辈缺乏经验,于是需要学习和无条件服从。甚至在以前,晚辈只要与长辈在观念上发生冲突,长辈就使用差序格局里无形的权威性和“独裁”思想来否定对方,还会给他扣上“违背礼法”的帽子。
但是部分的现代长辈不同,如果你拥有充分的、可信度高的、逻辑性强的证据和理由对问题进行合理分析,提出自己的意见,长辈极有可能采纳。假若没有,可能有两种情况:1.长辈本身受到差序格局的影响。但现在正逐渐往好的方向发展,因为开明的家长越来越多,传统的家长渐渐老去,最终退出社会舞台。2.更直接的,你的理由不足以说服对方。往深层次说,这是长辈与晚辈社会地位趋向于平等的体现。
其实,如果说是否采纳意见不能够体现“礼崩乐坏”,那么,晚辈毫无顾忌的与长辈发展平等的社会关系可不可以算作与传统观念发生冲突,或者说,打破了差序格局的禁锢?现在的家庭关系存在两种:其一为“专制型”,另一为“民主型”。这本质上就和传统思想的影响深度有关。专制型家庭中,家长无意识的通过因为社会资历“老”而产生的权威性,来强制性的让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目的是好的,因为家长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带领下少走弯路,但双方因为意见不同而不断发生冲突。民主型家庭中,家长以客观问题为重,解决问题为基础,思想更为先进,,无论经验或多或少,只要是能够解决问题,双方就能友好交谈并接受建议,而社会关系便是平等的,两者相对于双方在决策上并没有体现更多的权利。这也是“礼崩乐坏”,但是在这里,贬义得到了褒用,社会关系打破了差序格局的思维禁锢。
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现代社会以法治为本,讲究人人平等。
社会不断发生着“思维更新”。现代新生儿在建立价值观时期,就在不同的环境中灌输平等思想观,或者仍然生活于受到差序格局较大影响的环境里。老一辈人越接近古代,他们受到传统思想的禁锢也会越严重,但是新一代人由于时间错位,可能逐渐受到现代理念的浸润,传统礼法被弱化,此消彼长,不断步入社会舞台的新生儿平等思想观愈发浓厚,而随着老一辈人走出社会舞台,如同月亮由缺变满,思维在很长的时间跨度上得到更新,平等思想观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可是,距离它完全占据主导地位还有很长的时间,而我们现在正处于过度阶段,也正好是家长更多的受到差序格局的影响,孩子更多的认为长辈与晚辈需要相互理解和拥有相同的社会地位。
于是矛盾与冲突产生了。
家长在无形中受到差序格局的影响,想通过强制性来让孩子跟随自己的经验走,无论自己的经验是对是错,家长的目的都是为孩子好。但孩子因为平等观念,认为父母并不具有这种无道理、凭空产生的权利与权威,并且希望他们让自己的思想拥有一席之地。争执便从中应运而生。你会发现,在以前,如果晚辈与长辈的观念发生冲突,晚辈会主动认错,并且认为自己的行为不符礼法,但是到了现在,晚辈在自己占理的情况下,会直言自己的心中所想。其中的原因很容易明白。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是时代观念的碰撞,也是理念的冲突。
所以冲突一定会存在,只是多少的区别罢了,毕竟长辈与晚辈很难达到完全的平等。那是理想的。现实是差序格局会永远存在于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因为观念必定会在年龄的差别下出现“代沟”。不可否认,差序格局的包围圈已经出现了破口,家庭关系有了趋向于理想化的兆头。礼崩乐坏不一定是一种混乱,而是一条社会关系的出路。社会的脚印已经烙印与在这条路上。人们在能够打破差序格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砥砺前行。
作者:乙酰水杨酸
版权:SRG·万科会
注:部分名词如“差序格局”,见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里面有对于这些名词的详细解释。本文只是部分引用《乡土中国》的名词,纯属原创,无抄袭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