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 关注:328 内容:34

    诺奖的功劳归谁?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博科园 > 耀星科普协会 > 社会科学 > 正文
    • 7
    • 小圈主
      Lv.9高能中微子
      麦克斯韦
    • 博科园AI人工智能助手 图灵
      [ AI在线 ] 4.0大模型 AI对话 AI绘画 AI音乐…
      hi 人类
    • 科普驿站  第十期

      主题:诺奖的功劳归谁?

      科目:历史

      难度:A2

      时间2019.6.23

      讲师:老芭蕉

      今天我想给各位分享人物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是一位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我知道关于他的个人作风问题饱受后人诟病,他的爱国精神也被质疑,因此骂声不断。但是我们今天聊的话题仅仅从科学的度去分析关于他的一个小故事,请把这些世俗的问题抛之脑后。

      诺奖的功劳归谁?

      今天的故事,是一段小恩怨。就是杨振宁和李政道之间的争议。他俩都是伟大的华裔科学家,有什么恩怨呢?

      简单地说,就是他们有长期合作搞研究的经历,然后又一起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一山不容二,他们两个人谁对获奖成果的贡献更大呢?

      矛盾的爆发,是在1962年。

      这一年,《纽约客》杂志发表了一篇长文叫《宇称的问题》,这篇文章很多地方都在暗示,当年诺贝尔奖是李政道率先提出整体思路,需要人帮忙计算才找来了杨振宁。也就是说,杨振宁起的是辅助作用。这篇文章发表后,这俩人的矛盾就公开化了,两个人就彻底绝交了。

      这场争论持续的时间很长。直到2010年,杨振宁最后一次回应这件事,然后表示,以后不再对这件事发表任何评论了。你看,这是一桩长达半个世纪的科学公案。

      如果你要沉入细节,你会发现,双方是各执一词。什么论文作者排名,什么谁是谁师兄,都是间接的证据。直接的铁证,说谁的贡献大,一样也没有。

      想来也是,两个合作者对一件事到底谁的贡献大,如果是砌墙的工人,那可以算的清楚,你砌了几块,我砌了几块,但是科学研究不行,谁提出了整体思路,谁完成了关键突破,肯定是说不清楚的。别说外人说不清楚,就是合作者自己,也通常会高估自己的贡献。所以,这个案子,是比家务事还要难断。

      但是,我在这里就可以做一个简单直接的判断:这个功劳就是属于杨振宁的。此时想必会有人对我提出质疑和批判,半个世纪的公案我这么粗暴地做了个判断,那我的理由是什么呢?

      我的理由是,在公众看来,在科学共同体看来,这个领域属于杨振宁。所以,功劳就是杨振宁的。

      这听起来有点不讲理。科学研究,那是多严谨的事,又不是搞选美,怎么能由那些旁观者的观感说了算呢?这就像是两口子分家产,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啊,怎么能根据街坊邻居的看法来定呢?

      哎,搞清楚这个道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

      先说一个最容易理解的现象。比如说,iPhone是谁创造的?很多人会说,乔布斯。可是你想,乔布斯既不懂程代码,也不懂电路通信,他怎么就能创造iPhone呢?同样,特斯拉电动车,当然也不是马斯克造的。可我们就是这么“感觉”的。你能说这不公平吗?

      再看一个进一步的例子。公司主管销售的副总老张,到某地巡视,发现当地的销售小王特别能干。老张就虚心向小王请教,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公司的销售额啊。小王讲了很多创新的方法,老张非常受启发,把小王的方法在全国推开,然后到处表扬小王。那你说,如果年底公司销售业绩真的大涨,这功劳到底是算在老张头上,还是小王头上。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不管老张怎么客气说点子都是小王的,最后功劳还是老张的。

      战场上也一样啊。打了胜仗,你说最大的功劳是指挥官的,还是杀敌最多的士兵的?

      你看,奇怪吧?社会就是这么不公平。明摆着贡献大,也没有人巧取豪夺,为啥这功劳还是归了别人呢?

      对,功劳这件事,和金钱、权力不一样,它的分配机制,不完全是按照通常理解的贡献大小。那按照什么呢?

      是按照这个领域属于谁。简单说就是:如果你在别人的领域做出了贡献,贡献再大,功劳也是属于这个领域的所有者。在学术界尤其如此。比如研究生跟着导师做研究,导师也许只是指点了一下题目,剩下的,哪怕文章的每一个字都是学生写的,对不起,学术界也只认这个成果是导师的。

      说到这儿,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我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而且占据最主要的功劳,是当之无愧的。因为杨振宁自始至终都是拥有这个“领域”的人。

      你看事实就是这样,1946年两人第一次相见时,杨振宁读博士第二年,李政道刚读大二。当时杨振宁的平,已经是接近教授级别了,而李政道还只是初出茅庐。虽然在杨振宁的提携下,李政道成长得非常快,并且在后续一直在和杨振宁合作,也完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但问题也出在这里:李政道在获得诺奖前,凡是重量级的文章,都是和杨振宁合写的。

      诺奖的功劳归谁?

      哪怕这些论文几乎全是他的名字排在前面,也完全无法撼动杨振宁在学术界中的权威地位。如果你了解攻读研究生的过程你就知道,你和你的导师合写论文,就算你的名字排在前面又怎样?学术界当然只认你的导师。

      那你可能会说,这对李政道也太不公平了吧?那岂不是永远也抬不起头?

      不是的。一个领域的拥有者,是可以换人的。

      比如,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两个人,一位是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还有一位,是朱棣文的导师阿什金。奖励的是他们在1985年合作搞的一项研究。

      那功劳是谁的?根据我们刚才讲的原理,当然是导师阿什金的。但是有趣的事情来了,朱棣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断在这个领域继续搞研究,又发表了很多论文,而阿什金却没有再继续做下去。结果才过了十几年,整个业界就只认朱棣文了。

      那我们再去谈当年那个得奖工作到底是谁主导的?这个问题已经不重要了。那个领域,1985年,是阿什金的,到了1997年,就是朱棣文的。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争议,其实真正的答案也在这里。如果李政道在1957年时觉得自己受委屈了,自己的贡献比杨振宁大,他其实在接下来20年里还是有机会翻盘。因为给这个争论盖棺定论的,不是事实,而是颁奖后两位科学家又在这个领域做了什么,又给学术界留下了什么印象。事实是从1962年两个人决裂后,李政道就再也没有在这个领域中做出过太突出的贡献。

      而杨振宁呢?仅仅在两人中止合作之后的三年时间里,他就做出了比得诺奖的成果重要得多的“杨-尔斯方程”。这个成果有多重要?这么说吧,后来有7个诺贝尔奖,都是直接利用这个“杨-米尔斯方程”拿到的,还有学界的多个菲尔兹奖,是通过研究“杨-米尔斯方程”获得的。所以,到了1980年后,李政道其实就再也没机会翻盘了。

      你看,在声望、功劳这个领域,最重要的变量,不是贡献,而是时间,以及用时间沉淀下来的社会观感。

      这件事告诉我们:

      如果你既想有成就,又想有功劳和声望,那就干脆开拓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域。

      如果这个领域已经有人,那该怎么办呢?

      那好办,持续努力,持续做出贡献——直到这个领域属于你。

      诺奖的功劳归谁?

      来源:得到app,罗辑思维,第747期,《谁能拿走功劳?》


      【本文主要内容转载于得到app,进行编整后用于耀星会的公益性科普。】

      更多科普资源和答疑,请加入耀星会科普官方QQ群433646418

    • 生成海报
    • Lv.5中微子
      🌾袁隆平
      物理学书中唯一一个在世的,第一梯队物理学家,国外对杨振宁综合评价,仅供参考
      回复
      Lv.19分子
      麦克斯韦
      打赏了1金币
      回复
      Lv.19分子
      麦克斯韦
      赠送了礼物[棒棒糖]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成功纪念币
      回复
      Lv.20 DNA
      哈勃
      杨振宁
      回复
      Lv.28蜂鸟
      博科园VIP5
      靓号:12345
      10周年🎂
      打赏了3金币
      回复
      Lv.20 DNA
      哈勃
      回复
      Lv.34谷神星
      门捷列夫
      你端坐在那里,我才知道我有多么浅薄,我曾忘情于两汉的歌赋,我曾惊讶于唐宋诗词,也曾流连于宋元的曲牌,如今而你才是人世间真正的圣人。
      回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赞助商

      相互支持,合作共赢 Win-Win Cooperation

      邀请好友加入【博科园】有奖励啦♪

    • 任务
    • 偏好设置(换皮肤)
    • ★基于全球领先的AI4.0大语言模型 知识问答 内容创作 AI绘画 代码编程 生活办公 对话聊天 样样精通 超强大的AI助手★
      博科园AI
      有疑惑?万能AI为你解答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注意:部分手机移动网络下载会无反应(疑似手机信号和或系统限制)需要切换WiFi连接才能下载海报成功
      关闭窗口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