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大约一百年前,世人还以为整个宇宙可能就是单单由银河系构成的。如今我们已经知道,银河系并不孤单,它只是或许无穷无尽的星系当中的一个而已。这些星系共同组成了一个个群落,相当于宇宙中的“小镇”和“城市”。有些星系存在于宇宙的“小镇”上,这样的群落大概由上百个星系组成,称为星系群。其他星系则存在于规模更大的群落中,即所谓的星系团,大概由数百到数千个星系组成。
银河系存在于由50多个相邻星系组成的星系群中,我们称之为“本星系群”。将这个星系群中的各个成员聚集到一起的是引力,也就是这些星系中所有恒星和其他物质的全部质量所产生的吸引力。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距离最近的河外星系是大麦哲伦星系和小麦哲伦星系。这两个星系位于银河系下方十分遥远的位置,因此只有身在南半球的人才有幸目睹。对生活在北半球的人来说,去南半球旅行并在天空中突然看到它们,实在是件相当激动人心的事。
16世纪,麦哲伦从西班牙出发,企图找到一条通往香料群岛(亦称东印度群岛)的新航线。在这次史诗般的航行中,欧洲人首次目睹了这两个星系,于是将其命名为“大、小麦哲伦星云”。当然了,在这次航行之前,它们早已被生活在南半球的人所熟知,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波利尼西亚的土著居民口头流传的故事中都出现过。 整个本星系群的直径约为1000万光年,大约相当于银河系直径的100倍。除了银河系,本星系群中只有一个大星系——仙女星系,同样是个旋涡星系。
它与我们的距离超过200万光年,比小麦哲伦星系要远10倍还不止。仙女星系的直径约为20万光年,包含了上万亿颗恒星。现在,假设想象一下,把本星系群压缩到前文中反复用来举例的那个篮球场那么大,银河系大概只有一张CD那么大,而仙女星系的尺寸则相当于一个大锅盖,两者之间的距离大约有3米。假如用这样的比例来衡量,那大麦哲伦星系差不多有一粒葡萄那么大,而小麦哲伦星系则只有一粒花生米那么大。 仙女星系是我们单凭肉眼在太空中能看到的最遥远的天体之一。不借助望远镜的话,只能看见中间最亮的那部分,所以仙女星系看起来很像一颗恒星。
用一架不错的望远镜可以看到它的整个盘面,看上去比月亮还要大,大约相当于你伸直手臂时将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到一起的宽度。在飞马座和仙后座之间的夜空中可以找到它的踪影。这些星座中包含的恒星全都位于银河系内,却可以引导我们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仙女星系。 至少自10世纪以来,仙女星系在夜空中就已为世人所熟知,曾经出现在《恒星之书》中,它在该书中首次被描述为一朵“小云”。
后来,到了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西门·马里乌斯用望远镜辨认出了仙女星系,他与伽利略生活在同一时代,曾为木星的四颗大卫星命名。仙女星系后来又出现在一份重要的星表中,制作这份星表的人是法国天文学家查尔斯·梅西耶,他最早在约瑟夫·德利勒(在前面所述金星凌日的观测过程中发挥过重大作用的法国海军天文学家)手下工作。
梅西耶的著作出版于1760年,其中收录了100多个被他称为“星云”的天体,这些天体在天空中呈弥散状分布,明显不是单独存在的恒星。当时的人们还不知晓它们究竟是什么,在那个时候,甚至都没人知道仙女星系或其他这类天体实际上位于银河系之外。
以上内容来源《群星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