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行星带之外,是我们太阳系内的巨大行星——木星。它与岩质内行星不同,是一个巨大的气态球体,表面无法立足。这颗行星主要由氢和氦构成,覆盖着若干五颜六色的旋转气体层,由于氨气和硫黄等气体的存在而呈现出橙黄色,还带有独特的大红斑,那其实是一场持续了千百年的风暴,就像一只向外凝望的巨眼。木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11倍,质量约是地球的300倍,而且自转的速度比地球更快,每10小时就会自转一周。随着时间的流逝,古老的木星正在收缩,以大约每年2.5厘米的速度稳步缩小。它最初的直径可能是现在的两倍。
在我们太阳系的历史中,木星或许扮演过一个有决定性作用的角色。从前,太阳系内各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可能与现在大不相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设想,被称为“大迁徙假说”,认为木星最初比现在离太阳更近,然后它或许曾逐渐朝太阳的方向移动,到达了目前地球和火星之间的某个位置。在迁徙的过程中,它很有可能摧毁了比地球还大的岩质行星。或许由于受到邻近的土星引力的影响,木星又掉头向外,离开了内太阳系,然后穿过小行星带,到了目前所在的位置,一路留下的巨大岩石碎片,最终形成了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由于木星不具备坚实的表面,因此航天器是无法在木星上着陆的,但有许多航天器在前往更为遥远的目的地时,中途曾经观测或飞临过木星,其中包括20世纪70年代的“先驱者号”和“旅行者号”航天器,以及后来的“伽利略号”航天器。20世纪90年代,“伽利略号”曾经绕着木星飞行了数年,甚至还在木星的大气层中空降过一个小型探测器,以测量每小时数百千米的风速。2000年,在前往土星的途中,“卡西尼号”探测器给我们发回了一些美丽的照片。距今最近的是NASA发射的“朱诺号”探测器,在从地球起飞5年后,它于2016年抵达木星。除了在无数次飞越木星时传回的那些令人惊叹的照片(其中包括围绕着木星南、北两极的旋涡状气旋),它还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木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以及当初可能是如何形成的。
木星拥有为数众多的卫星。在晴朗的夜晚,用双筒望远镜很容易就能看到在木星这个较大的圆盘两侧排列着四个光点,这是它最大的四颗卫星,最早看见它们的人是伽利略。当天文学家开始了解夜空中毗邻的天体时,这些卫星堪称完美的目标。木卫三是木星最大的卫星,甚至比水星还要大。在这四颗卫星中,木卫二与木星的距离第二近,它特别令人着迷,因为其表面覆盖着冰封的海洋,冰下的海水很可能是液态的。在太阳系中,这里是除地球外最有希望出现生命的地方之一。这种诱人的可能性,即木星的卫星上可能孕育着微小生命的可能性,鼓舞着人们在未来发射更多的探测器,更详细地对其进行探索。欧洲航天局将于21世纪20年代初发射木星冰月轨道器,以便研究木卫三、木卫四和木卫二。NASA的“欧罗巴快船号”探测器也会在差不多的时间发射,它将对木卫二的冰壳进行探测,并为未来的探测器选择着陆点。
以上内容来源《群星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