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金星之后,现在我们从太阳系中靠近太阳的这一侧转向地球的外侧,来看一看地球最广为人知的邻居——火星,这里是无数有关外星文明的故事中的背景。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质量仅约为地球的十分之一,同一物体在火星表面的重力约为在地球表面重力的三分之一。假如身在火星,你完全可以跳到地球上跳起高度的三倍高。火星与地球一样,也是逆时针自转的,火星日的时间长度与地球日相差不大。它有两颗卫星,但与月球相比,这两颗卫星就显得很渺小了,平均直径分别仅有约12千米和约22千米。从火星上观察的话,火卫一这颗相距较近的卫星看起来约有月球的三分之一大小,但较小的火卫二由于距离太远,看上去就跟夜空中的一颗星星没什么区别了。 探索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火星属于岩质行星,表面覆盖着山脉、山谷和沙漠。火星之所以呈现出众所周知的淡红色外观,是由于其表面的氧化铁,类似于金属上的锈迹。火星上的大气层相当稀薄,因此我们可以轻易地窥见它的表面。早在19世纪,天文学家便认为能观测到火星大气中存在水的迹象,并通过火星表面类似运河或河床的地貌特征推断出火星上有水。这促使人们猜测这颗行星可能是智慧生命(很快就在科幻小说中出现的火星人)的家园。后来,事实证明,这些地貌特征不过是视觉上的错觉。但近几十年来,在火星上着陆的机器人探测器确实发现了液态水的痕迹,还有迹象表明,以前火星或许曾被大片的海洋所覆盖。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这样的想法十分诱人。由于人们对这种可能性感到好奇,加之火星的距离够近,表面又足够坚固,可供着陆,所以NASA的火星探索计划发射了大量的机器人探测器。把人类送上火星固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这一项目很可能会成为在国际性的太空计划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部分。 在火星的外侧,有众多体积较小的岩石,即小行星带。这些不规则的块状物体尺寸虽小,数量却极多,它们大小不等,有的仅为鹅卵石大小,有的却足有一座城镇那么大,其中有几百块的尺寸相较之下要庞大得多。这些小行星始终绕着太阳运转。假设把所有的岩石压缩到一起,形成一个单一天体,其体积会比月球要小些。在小行星带里的最大岩石是太阳系的一颗矮行星——谷神星,这颗球状星体本身的直径约有950千米。我们认识谷神星已有200多年之久,1801年,朱塞普·皮亚齐在巴勒莫发现了它的存在。一开始,天文学家认为这是一颗行星,不过因为它太小,通过当时功能还相对有限的望远镜观察,它看起来倒像一颗恒星。不久之后,天文学家便在天空中发现了更多这样的小天体:1802年发现帕拉斯,1804年发现朱诺,1807年发现灶神星,而从19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又陆续发现了许多这样的天体。
以上内容摘自《群星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