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速星的发现史
1988年,美国天文学家杰克·希尔斯(Hills)在《自然》上发表文章预言: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通过巨大的潮汐力“拆散”周围的双星系统,其中一颗星被超大质量黑洞“捕获”,围绕着黑洞运动,另一颗星则以非常高的速度被“抛射”出去,并最终从银河系“逃离”,希尔斯的预言首次揭示了高速星/超高速星的存在。
诸多理论预言出现后,天文学家们当然希望能尽早发现高速星。然而,捕获高速星犹如“大海捞针”,寻找到“超高速星”更是难上加难。直到2005年,美国天文学家沃伦·布朗在蓝水平分支星中意外发现了第一颗超高速星。它以超过每秒700千米的速度“逃离”银河系,如果寿命允许,则会有可能摆脱银河系的“手掌心”,获得自由而流浪星际“天涯”。
同一年,德国天文学家艾德曼和赫希在银河系晕中相继发现一颗B型和一颗O型超高速星,不得不说,这一年是超高速星发现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此后,国内外许多天文学家都曾致力于在不同巡天数据中寻找高速星,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布朗,他和合作者利用美国斯隆数字化巡天(SDSS)测光数据和MMT望远镜数据一共发现了16颗超高速星。在LAMOST数据发布之前,天文学家历经十几年努力,一共发现的高速星500多颗,超高速星30多颗。
这四类性格迥异,出身不同的高速星们在宇宙的舞台上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全力奔跑,追逐自由的精彩大片。然而它们数量异常稀少,从千亿恒星中发现它们的确是非常惊喜的事情。
但是,众所周知,LAMOST拥有“一眼千星”的本领,正式巡天八年来,共发布了1400多万条光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布光谱数超千万量级的神器!在追逐高速星的新征途上,LAMOST将如何大显身手呢?——更多精彩内容请阅读《中国国家天文》
作者简介 /
李荫碧,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超高速星及海量光谱分析等领域研究。
科学审核 / 苟利军
策划 / 黄京一 编辑 / 紫晓 怀尘
文章转载自中国国家天文,转载已获授权,再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