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普照,地球上的生命欣欣向荣。谁也不会注意到宇宙中那些致命的辐射、游走的小行星和巨大的陨石可能造成的危害,就像科学家对于恐龙灭绝的解释之一那样,6300万年前一颗质量巨大的小行星猛烈地撞击了地球,撞击形成了多处爆炸,地球上空被浓厚的爆炸物遮蔽,没有阳光,植物第一批死亡,食草动物第二批死亡,彼时位于食物链顶端的恐龙在没有阳光的地球上绝望地死去,成为一尊尊化石。
45亿年来,这样规模的小行星撞击不知发生了多少次。但至少智人存在以来,没有明显的证据证明地球经历了这样灾难。这些要感谢比地球大了1500倍的木星,这颗太阳系中最大的气体行星以其巨大的引力吸引了大部分可能对地球造成致命伤害的小行星撞击。
那么木星自诞生以来就停留在那里么?
之前科学家总是假设气体行星总是固定在一个点上,但“大策略”模型被发现后,就再也没有锚定点了。
木星在早期太阳系形成过程中进行过迁移。这一过程被称为“大策略”模型。
木星走的不是直线,而是类似于帆船在海面上行驶的“之”字形路线。在这个假设场景中,木星形成的位置距离太阳要比现在的近,大约三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等于地球到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简称“1AU”)左右。那时的太阳还是几百万岁的婴儿,在不停地充气。
当木星绕着太阳转动时,木星轨道外围的气体不断的将木星推向太阳系内部,这个过程被土星的形成打断了。土星形成于木星的外围,它阻断了把木星推向太阳的气体。此时,木星距离太阳的距离已经缩短了一半。另一股力量占了主导,木星与其轨道内部的气体之间的互动力又把木星往后拖,木星才得以脱险,安享在距离太阳5.2个天文单位的地方。
“大策略模型”理论解释了太阳系中很多不能解释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