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座,左上方的亮星是木星 摄影/马劲”
秋夜星空东零西落,大家熟悉的亮星和星座并不多。本期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冷门但非常大的星座——鲸鱼座。 首先,“鲸鱼”这个翻译并不准确,它的原型并非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海洋哺乳动物鲸,而是希腊神话中的一只海怪。
“选自Jamieson’s Celestial Atlas星图中的鲸鱼座,在希腊神话中是一只海怪”
鲸鱼座的天区面积达到1230平方度,在全天88星座中排第四。其实鲸鱼座差点就是第14个黄道星座了,黄道从它北边擦肩而过。宝瓶座和双鱼座这两个“正牌”的黄道星座就在它的西边和北边。它的西南侧是南鱼座,其中最亮的星北落师门是秋季星座中唯一的一颗1等星。10月的上半夜,北落师门会出现在正南方,很容易辨认,找到它之后,向东大约30°左右就是2等星鲸鱼座β。这颗星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土司空”,是鲸鱼座最亮的星。而更靠东,位于鲸鱼座头部的α星“天囷一”,亮度只有2.5等。 位于土司空和天囷一连线上,更靠近天囷一的位置上,有一颗不起眼的暗星,它就是鲸鱼座ο星,中文名“刍(chú)藁(gǎo)增二”,英文名是Mira,直译就是怪物,音译是“米拉”。与它类似的长周期变星也叫米拉变星或刍藁型变星。刍藁增二光变幅度很大,最亮时可以达到2等,最暗时只有10等,大约一半的时间肉眼不可见。虽然离我们并不远,但刍藁增二的距离测定难度很大,根据目前的研究它的距离大约是417光年,且误差还是很大的。刍藁增二本身是一个双星系统,主星是一颗红巨星,伴星是白矮星。它们的绕转周期长达400年,光变的主要来源并非双星互掩,而是主星的脉动。刍藁增二的主星和伴星相距70个天文单位,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紫外波段影像和钱德拉塞卡X射线望远镜的观测结果都显示有一道螺旋的气流离开主星向伴星而去。刍藁增二的光变周期也并不稳定,平均是333天。关于这颗时隐时现的变星,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就有相关的观测记录,同时期我国的古籍中也有记载。奇怪的是在望远镜发明前,西方主要的天文学家托勒密、第谷·布拉赫等人都没有关于它的观测记录。第一次正式的观测记录来自德国天文学家大卫·法布里齐乌斯,他在1596年对这颗星进行了详细观测,被认为是刍藁增二的发现者。 除了刍藁增二以外,鲸鱼座中有意思的亮星就不多了。由于远离黄道面,受到尘埃消光的影响较小,所以使用较大的望远镜可以在这片天区看到许多形态各异的星系。但这个方向上的星系距离我们都比较远,鲸鱼座中唯一一个梅西叶天体M77是其中最亮的了。M77视星等约9.7等,与我们的距离在5000万光年左右。与其他棒旋星系相比,M77的星系核更加活跃而且明亮,这可能源于它中间的黑洞质量更大。这类星系被命名为赛弗特(Seyfert)星系,是活动星系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