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型金矿的成因和流体来源是一个长久不衰的课题,亟待解决,更为重要的一个科学问题是金是否经历了多阶段的富集作用,换而言之,是否为多种成因成就了这些所谓的造山型金矿。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有几个因素会导致次生金富集(即在第一次金矿化事件之后),例如:(1)岩浆源中富含金属的挥发物的出溶作用,同于或者晚于造山作用事件;(2)造山金矿化的叠加在早期含金岩浆热液原生矿系统上;或(3)岩浆或变质流体/熔体的再活化作用。为了解决二次金富集的这些不同解释和模型,需要使用各种补充分析和原位方法进行详细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加拿大 Hope Bay绿岩带拥有多个造山带金矿床,包括著名的Doris, Madrid 和Boston 金矿床。金往往赋存于与褶皱和/或断层构造相关的矿脉和浸染围岩中,这在造山期金矿环境中很常见(Poulsen et al.,2000,Goldfarb et al.,2005)。在过去,人们对金矿流体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同位素和包裹体研究方面,例如Boston 矿床含金脉的流体包裹体研究(Stemler et al.,2006),在该研究中,作者表明,与其他不同,石英中存在含H2O-CO2的低盐度流体。这些流体通常被认为是造山系中的主要金矿化流体;然而,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冷却侵入体,如在与侵入有关的金矿床环境中,也可以产生含金属的含水流体,其盐度和二氧化碳含量都是可变的(例如,White和Hedenquist,1995,Thompson,1999)。因此,在显示多个成矿事件证据的造山型金矿床中,需要利用多种分析技术进行全面研究,以确定成矿流体的性质和来源,热液事件对金品位和分布的累积效应。
本文作者首次对巨型HBGB造山带金系统进行的矿物学和流体包裹体研究。基于多种原位显微分析技术(拉曼显微光谱、显微测温、SEM-EDS分析、LA-ICP-MS、石英热阴极发光、SIMS-δ18O-石英同位素分析)的综合分析,作者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来解决金矿床中金矿化的成因:(1)结构、矿物学,以及造山型层状石英-碳酸盐岩脉系中二次金富集的流体包裹体证据,以及(2)金浓度的增加(富集)与来自该区域长期岩浆热液活动的后期热液流体的加入有关。
主要证据和结论:
1,矿床中高品位矿脉中钛黄铁矿+黄铜矿+银金矿±金-银-铅碲化物、白钨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的结构-晚期组合,叠加在已存在的含金造山金矿化。叠加矿物组合(和金属组合)与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