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罕见的观测中,天文学家观察到一个大质量恒星形成时爆发的活动
这张艺术图片显示了一个巨大的恒星,在它的形成过程中,我们探测到了其爆炸的热浪。
在地球上,我们大多更关注太阳,因为我们能很清楚地观测它,它也是我们生命的重中之重。但在银河系里,它只是数十亿颗恒星中的一个,而且与其他恒星相比,显得有些小,很多恒星能达到太阳质量的8倍以上。
这些大质量恒星可以影响星系的结构,形状,以及化学组成。因为当它们耗尽氢气燃料走向死亡的时候,它们会发生超新星爆发,这一剧烈的过程会影响整个星系,以及在这个已死的恒星周围用它原来的原料形成新的恒星。
但这里有一个知识上的关键空缺:天文学家并不完全知道这些大质量恒星原本是怎么形成的。目前为止,观测只能帮人们凑出这个谜题的几个片段。这是因为,银河系中已知的大质量恒星基本都离我们很远,而且它们经常形成在其他大质量恒星的附近,这就使研究它们的形成环境变得很困难。
有一个理论是,一个旋转的气体尘埃盘让这些物质呈漏斗状流入正在成长的恒星。
天文学家发现,这样漏斗状的物质流入正在形成的恒星,在不同的时间可以以不同的速率发生。有时正在成长的恒星快速地吞下大量的物质,形成一个恒星活动的爆发期,这叫做吸积暴事件。这是很少见的,在银河系数十亿大质量恒星中,只有三次这样的事件被观测到了。
所以天文学家们对观测到的一个现象非常兴奋,本文作者也是记录这次观测团队成员。现在,他们的团队和其他天文学家能够开始建立和检验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理论。
全球性的合作
在2016年第一次观测到吸积暴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文学家在2017年决定协调合作,一起观测更多的事件。报告上来的吸积暴事件必须被确认,然后进行后续观测。这就需要全球联合起来,成立了微波激射监管组织(M2O)。
微波激射等效于一个微波(射电波段)的激光,这个词来自于“受激辐射放大微波”的英文缩写。微波激射是用射电望远镜观测的,大多数都在厘米波段,非常紧凑。
一个微波激射耀斑可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事件的标志,比如一颗恒星的形成。自2017年以来,日本,波兰,意大利,中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南非(HartRAO,在南非的高登省)的望远镜就开始合作探测因大质量恒星吸积暴而激发的耀斑。
2019年一月,日本茨城大学的天文学家发现G358-MM1大质量原恒星展示了新的活动迹象,连接其上的分子增幅器(在积聚层爆发时会发出光亮)在短时间内发出强烈光芒。澳大利亚天文学家Long Baseline Array 的观察所得揭示了宇航员们的所见——由热浪波产生的爆炸是从一个源头开始的,并且穿过了周遭较大的星体,最终才得以完成实现,其爆炸的持续时间为两周到几个月不等。这一观察结果是首次出现。
能量爆炸
像这样的大天体积聚层爆发曾发生过两次,但是都没有被观测到,这或许隐隐代表着此次积聚层爆发与前几次有所不同。积聚层爆发的类型之多甚至足够组成一个”公园“——有不同的级别以及不同的作用效果,其种类之繁多或许是取决于新星体的质量大小及其发展进程。
爆炸已经逐渐平息,但是分子增幅器的亮度仍然比爆炸前高出几分。天文学家对于”相似的爆炸是否会再次发生,发生规模会是如何“这一话题充满兴趣,并且正在对此进行观望中。这样的经历告诉人们,在地球各处的天空中安装”眼睛“的价值之大。”合力研究“这一措施在天文学方面的、重要的新型研究中,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资料
2.天文学名词
3.James Okwe Chibueze-鱼鱼鱼鱼呀,xeno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请于三十日以内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