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集自卑、痛苦、悲观、厌世等情绪于一身,并且被告知这是一种疾病时,很难想象每次发病的至少两周时间里,他是怎样熬过来的。
以上的描述是抑郁症患者的常态,当抑郁症发作时,病情至少持续两周以上。
抑郁症最早可追溯于公元前2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在此之前超过90%的苏美尔人生活在城市。那时候人们认为那些做出异常行为的人是被魔鬼附身,并没有将此类问题作为疾病看待,相信需要通过一系列宗教仪式才能祛除。一些不幸的患者即使病症类似,也会在偏见中遭受毒打和监禁等非人的对待。
公元前6世纪,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学说,把人体气质的决定因素归于四种体液比例的不同,认为胆汁质的人性格脆弱且迟缓。从后,抑郁症开始纳入医学的范畴。但这并未使得广大人们对其有着更深得认识,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萌芽的漫长岁月里,抑郁症患者依然会受到来自多方势力的迫害。
亚里士多德把这种精神失常的抑郁性格包装成“在哲学和政治等方面有着出类拔萃能力”的象征,原因是他认为抑郁患者大多沉默寡言而更专注于思考。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浪漫化的抑郁症被开始视作上流社会权贵的标配。
把对抑郁症的解释从宗教角度提升到科学层面的笛卡尔认为,抑郁症是由于纤维的塑性形变或者大脑特定区域血液供应减少造成的。人们开始用物理方法对患者展开治疗,而治疗方法却和以往宗教驱魔如出一辙,他们主张加强肉体痛苦来换取精神解脱,比如让患者溺水、放到奇怪的旋转装置上催吐、灌肠、实行奇怪的食疗等,机械而又残忍的治疗手段使得患者的死亡率显著上升,到了浪漫主义运动盛行18世纪后期,哲学家康德把对抑郁症的认识拉回了浪漫主义的水平,他认为忧郁可以远离世俗尘嚣,并把抑郁患者视作拥有强大洞察力的人群。抑郁患者如就像是被从宗教狂魔踢到一代代舆论领袖脚下的皮球,直到被现代心理学和生物学截停。
0世纪初,一位名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心理学家解释:抑郁症是一种由于过去压抑在内心的创伤未被疗愈而在特定情况下爆发出来的反应。
治疗方法
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有中医途径治疗抑郁症,乳香精油及圣约翰草治疗是当时主要的中医治疗方法。而在西方医学,电休克疗法是普遍应用的治疗手段。
单胺氧化酶参与胶原纤维的生成,因此一些纤维化疾病时该酶往往升高。
1952年,人们发现一种肼衍生物异烟酰异丙肼可以抑制胞质内的单胺氧化酶(MAO),进而升高神经元5-HT、NE、DA水平,而这一变化使得当时结核病患者的幸福感提升。5年后,Roland Kuhn发现抗组胺药物氯丙嗪的一种衍生物具有显著的抗抑郁疗效,成功研发丙米嗪并获批上市。1958年可以提升幸福感的烟酰异丙肼获FDA批准上市。1961年,Julius Axelrod发现丙米嗪可在猫体内摄取,并获得1970年的诺贝尔奖。
在如今的临床治疗上,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是氟西汀、舍曲林等,辅助治疗的手段也日益改进。临床上联合使用改良电休克治疗和重复经颅磁刺激等辅助治疗,其中MECT可快速有效地治疗抑郁症,并可明显降低患者自杀死亡率。
时至今日,医学上对于抑郁症发病机制和发病诱因依然没有明确的解释,我们只知道患者来自无数煎熬的日夜。抑郁症已经成为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疾病。它的患病率高,全球每100人就有4人是黑夜的哭泣者。患者来自社会各个领域,数量之大,对他们的识别率还不足20%,如此低的识别率已经在告诉我们,只有善待彼此和防患未然才能治愈而不致郁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