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可能更多的属于心理学的范畴,虽然已经有很多文章对此做了相关的研究,但是其成果还只是猜想。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听音乐会增加流向产生和控制情绪的大脑区域的血液,此时具体负责处理情绪和控制记忆的大脑区域就会开始工作,我们称之为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它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来运作,其结构和相互作用区域涉及动机、情感、学习和记忆等。当我们听到一段特别的音乐时做出的反应会受到来自边缘系统的多巴胺(dopamine)的强烈调节。当大脑熟悉一首特定的歌曲时,身体可能会在听到歌曲的前几个音符时就会释放多巴胺。
相信在大家的传统印象里,多巴胺通常被描绘成快乐的主要化学物质。但目前科学的观点是,多巴胺会有一种叫做动机显著性(motivational salience)的功能,意思就是,它会感知生物体已经产生的动机,判断其是可取的还是厌恶的,然后发出调节信号,进而反馈调节机体行为向着接近或远离这一结果的方向运作。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听到欢快的歌曲会越来越上头,而午夜网抑云时则会越来越难过。
另外,有相关研究还探究了音乐的节奏和音色等音乐特征(脉冲清晰度和频谱通量)与听到音乐时不同身体部位的运动特征之间的关系。实验得出的结论具体来说:当音乐包含易于清晰感知的节拍律动时,听者会使用更多不同的全身运动类型参与反馈;而低频(50-100Hz)频谱通量与头部速度呈正相关;高频(6400–12800Hz)通量与头和手的速度、手的距离运动量有关;打击乐与肩部摆动相关……
了解以上之后,相信读者就会明白,为什么大多数人和答主一样会在live或者音乐节里不自觉跟着节奏不停摇摆了,因为滚人听的歌曲可是涵盖了低频频谱通量(贝斯吉他)、高频频谱通量(踩镲和铙钹)、打击乐(鼓)等等元素,而且音乐节拍大多强劲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