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天文知识 天文知识 关注:1469 内容:824

    我们的地球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当前位置: 博科园 > 天文学 > 天文知识 > 正文
    • 15
    • Lv.13百阿米空洞
      毕达哥拉斯
    • 博科园AI人工智能助手 图灵
      [ AI在线 ] 4.0大模型 AI对话 AI绘画 AI音乐…
      hi 人类
    • 地球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所属类别 :

      行星

      地球 是距离太阳的第三颗行星,也是目前人类已知的唯一孕育和支持生命天体。地球表面的大约 29.2% 是由大陆和岛屿组成的陆地。剩余的 70.8% 被覆盖,大部分被海洋、海湾和其他咸水体覆盖,也被湖泊、河流和其他淡水体覆盖着,它们共同构成了水圈。地球的大部分极地地区都被冰覆盖。地球外层分为几个刚性构造板块,它们在百万年的时间里在地表迁移,而其内部仍然保持活跃,有一个固体铁内核、一个产生地球磁场的液体外核,以及一个驱动板块构造的对流地幔等。

      地球的大气主要由氮和氧组成。热带地区接收的太阳能多于极地地区,并通过大气和海洋环流重新分配。温室气体在调节地表温度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地区的气候不仅由纬度决定,还由海拔和与该地区和海洋的接近程度等因素决定。热带气旋、雷暴、热浪等恶劣天气多发于广大地区,对生活影响较大。

      地球的引力会与太空中的其他物体相互作用,尤其是月球,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 365.25 天。地球的自转轴相对于其轨道平面倾斜,从而在地球上产生季节。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引起潮汐,稳定地球在其轴上的方向,并逐渐减慢其自转速度。 地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我们的地球

      科学疑问】地球会变成下一个星吗?00:11:44
      我们的地球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如何形成00:02:48
      我们的地球

      你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和“体温”吗00:02:41

      【科学解疑问】地球会变成下一个火星吗? 00:11:44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地球

      • 外文名称

        Earth
        Gaia
        Terra

      • 别名

        蓝星、第三行星

      • 分类

        行星

      • 质量

        5.97237✕10 kg

      • 平均密度

        5507.85 kg/m³

      • 直径

        12742 km

      • 表面温度

        14 ℃(287 K)

      • 逃逸速度

        11.186 km/s

      • 反照率

        0.367(几何,0.306 球面)

      • 自转周期

        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

      • 赤经

        未定义

      • 赤纬

        +90°

      • 半长轴

        149598023 km

      • 离心率

        0.0167086

      • 公转周期

        约365.24219 天

       

      • 平近点

        358.617 度

      • 轨道倾角

        7.155 度

      • 升交点经度

        -11.26064 度

      • 体积

        1.0832073×10¹²km³

      • 远日点距离

        152097701 km

      • 近日点距离

        147098074 km

      • 轨道周长

        924375700 km

      • 近日点辐角

        114.20783°

      • 平均公转速度

        29.783 km/s(107218 km/h)

      • 最大公转速度

        30.287 km/s(109033 km/h)

      • 最小公转速度

        29.291 km/s(105448 km/h)

      • 宇宙速度

        11.186 km/s(39600 km/h)

      • 赤道圆周长

        40075.017 km

      • 扁率

        0.0033528

      • 面积

        510072000 km²

      • 转轴倾角

        23.44°

      折叠编辑本段诞生和演化

      主词条:地球历史,大陆漂移假说

      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地球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我们的地球50亿年以前的太阳系

      第一阶段为地球圈层形成时期,其时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46亿年前诞生时候的地球与21世纪的大不相同。根据科学家推断,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物质(主要为岩浆)组成的炽热的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第二阶段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其时限距今4200-543Ma。地球自不间断地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这样,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阶段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显生宙延续的时间相对短暂,但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加之地质体遍布全球各地,广泛保存,可以极好的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为地质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建立起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人类科学家已经能够重建地球过去有关的资料。太阳系的物质起源于45.672亿±60万年前,而大约在45.4亿年前(误差约1%),地球和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开始在太阳星云–太阳形成后残留下来的气体与尘埃形成的我们的地球宇宙中看地球 圆盘状–内形成。通过吸积的过程,地球经过1至2千万年的时间,大致上已经完全成形。从最初熔融状态,地球的外层先冷却凝固成固体的地壳,水也开始在大气层中累积。月亮形成的较晚,大约是45.3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质量约为地球10%的天体(通常称为忒伊亚)与地球发生致命性的碰撞。这个天体的部分质量与地球结合,还有一部分飞溅入太空中,并且有足够的物质进入轨道形成了月球。释放出的气体和火山活动产生原始的大气层小行星、较大的原行星彗星海王星外天体等携带来的水,使地球的水份增加,冷凝的水产生海洋。新形成的太阳度只有太阳的70%,但是有证据显示早期的海洋依然是液态的,这称为微弱年轻太阳谬论矛盾。温室效应和较高太阳活动的组合,提高了地球表面的温度,阻止了海洋的凝结。

      有两个主要的理论提出大陆的成长:稳定的成长到现代和在早期的历史中快速的成长。研究显示第二种学说比较可能,早期的地壳是快速成长的,随后跟着长期稳定的大陆地区。在时间尺度上的最后数亿年间,表面不断的重塑自己,大陆持续的形成和分裂。在表面迁徙的大陆,偶尔会结成超大陆。大约在7.5亿年前,已知最早的一个超大陆罗迪尼亚开始分裂,稍后又在6亿至5.4亿年时合并成潘诺西亚大陆,最后是1.8亿年前开始分裂的盘古大陆

      折叠编辑本段地质时期

      主词条:地质时期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地质时期

      在各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地层、岩石、构造、古生物古地磁、冰川、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

      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地质作用不同,特征不同。

      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地球形成时期、地壳形成时期、进入太阳系前时期、进入太阳系时期、地月系形成时期、新生时期,见下表。

      地质时期

      特征

      (界)

      (宇)

      距今年数

      Ma

      新生

      这一时期是一颗彗星撞击地球而开始的。

      这颗彗星在太阳系裂解,形成绕太阳的小行星带

      彗星的组成物即有岩石又有冰和大气。在冰里存在着各种生物。

      在这一地质时期,地球增加了水、大气和新的生物物种。原有的生物发生变异或进化

      65

      这一时期是月球被地球俘获形成地月系而开始的。

      月球绕地球转动,使地球的引力场、磁场发生了变化。在月球引力所形成的晃动作用下,地球的外球发生了旋转,形成地极和磁极的移动。

      在生物界,动物植物都发生了变异,形成高大的树木和大型的动物。

      230

      这一时期是地球进入太阳系成为行星而开始的。

      在这一地质时期,地球有了太阳的光照,形成了绕太阳的公转和自转,有了昼夜的变化。

      在地球的内部,地核或内球偏向太阳引力的反方向,不在地球中心。

      在地壳,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由两极向赤道的离心力;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地壳形成自东向西的运动。形成高山、高原,形成沟谷洼地和平原。

      在生物界,开始爆发式出现即开始复活。

      随着太阳系的演化,地球由进入太阳系时的轨道面即轨道面与太阳赤道面夹角大约23°26′,演化到如今的地球轨道面与太阳赤道面近平行,地轴由垂直轨道面变为倾斜在轨道上运行,形成一年的四季变化。

      在岩石建造上,出现大量的石灰岩

      540

      ·进入太阳系前时期

      这一时期是地壳已经形成到地球进入太阳系前的一段地质时间。

      这是一段没有阳光的地质时期。

      在这一段的前期,地壳的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强,高山被剥低,在沟谷和坑洼地中沉积了巨厚的原始沉积。

      在这一段的后期,地壳活动变弱,地表温度渐渐降低,到了冰点以下,形成全球性的冰川。

      2500

      地壳形成

      时期

      这一时期是由地表熔融物质凝固开始到有沉积岩形成的一段地质时间。

      熔融物质凝固形成收缩,在地表形成张裂沟谷高山。宇宙天体撞击,在地表形成大坑洼地。

      随着温度降低,熔融物质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水流动汇聚到张裂沟谷和大坑洼地中,产生的气留在地球表面,形成大气圈。

      地核俘获宇宙物质的不均,地表各处温度高低不均产生大气流动。

      在这一地质时期,地表形成了沟谷高山、大坑洼地,有了水和大气,产生了风化、剥蚀和搬运作用,开始形成沉积岩。

      原始生命蛋白质出现,进化出原核生物(细菌、蓝藻)。

      4600

      地球形成

      时期

      这一时期是由地核俘获熔融物质开始到地表熔融物质凝固的一段地质时间。

      在距今约46亿年前,由铁镍物质组成的地核俘获了熔融物质形成地幔。地幔与地核接触部位温度降低,形成内过渡层。地表温度降低凝固,形成外过渡层。

      在这一地质时期,形成了圈层状结构的地球。

      >4600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特征

      折叠质量

      主词条:地球质量

      卡文迪许认为地球的质量约为5.96×10^24千克 地球的赤道我们的地球星体 半径ra=6378137m≈6378km,极半径rb=6356752m≈6357km,扁率e=1/298.257,忽略地球非球形对称,平均半径r=6371km。在赤道某海平面处重力加速度的值ga=9.780m/s^2,在北极某海平面处的重力加速度的值gb=9.832m/s^2,全球通用的重力加速度标准值g=9.807m/s^2,地球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即T=8.616×10^4s。

      折叠温度

      地球表面的气温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全球地表平均气温约15℃左右。而在不见阳光的地下深处,温度则主要受地热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地球中心处的地核温度更高达6000℃以上,比太阳光球表面温度(5778K,5500°C)更高。地球表面最热的地方出现在巴士拉,最高气温为58.8℃。地球北半球的”冷极“在东西伯利亚山地奥伊米亚康,1961年1月的最低温度是-71℃。世界的”冷极”在南极大陆,1967年初,俄罗斯人在东方站曾经记录到-89.2℃的最低温度。

      折叠电性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旋转,而地磁场外部是从磁北极指向磁南极(即南极指向北极),所成的环形电流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所以是带负电的。

      折叠形状

      主词条:地球形状

      月食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投射在月球上的地球影子总是圆的;往南或往北作长途旅行时,则会发现同一个星星天空中的高度是不一样的。一些聪明的古人从诸如此类的蛛丝马迹中就已经猜我们的地球自然灾害 测到地球可能是球形的。托勒玫的地心说也明确地描述了地球为球形的观点,但是直到16世纪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才真正用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球体,而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稍鼓的不规则椭圆球体,夸张地说,有点像”梨子”,称之为”梨形体”。地球的赤道半径约长6378.137Km,这点差别与地球的平均半径相比,十分微小,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仍可将它视为一个规则球体。如果按照这个比例制作一个半径为1的地球仪,那么赤道半径仅仅比极半径长了大约3毫米,凭着人的肉眼是难以察觉出来的,因此在制作地球仪时总是将它做成规则球体。

      折叠位置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在最近的一个世纪里,这一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拓展。起初,地球被认为是宇宙的中心,而当时对宇宙的认识只包括那些肉眼可见的行星和天球上看似固定不变的恒星。17世纪日心说被广泛接受,其后威廉·赫歇尔和其他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发现太阳位于一个由恒星构成的盘状星系中。到了20世纪,对螺旋状星云的观测显示我们的银河系只是膨胀宇宙中的数十亿计的星系中的一个。到了21世纪,可观测我们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宇宙的整体结构开始变得明朗–超星系团构成了包含大尺度纤维和空洞的巨大的网状结构。超星系团、大尺度纤维状结构和空洞可能是宇宙中存在的最大的相干结构。在更大的尺度上(十亿秒差距以上)宇宙是均匀的,也就是说其各个部分平均有着相同的密度、组分和结构。

      宇宙是没有”中心”或者”边界”的,因此我们无法标出地球在整个宇宙中的绝对位置。地球位于可观测宇宙的中心,这是因为可观测性是由到地球的距离决定的。在各种尺度上,我们可以以特定的结构作为参照系来给出地球的相对位置。目前依然无法确定宇宙是否是无穷的。

      名称 纬线 经线
      定义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长度 长度不一,赤道最长。 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形状 除极点外,纬线圈都是圆 所有经线都是半圆。

      起止度数

      0度(0°纬线叫赤道)-90°N/S

      0度(0°经线叫本初子午线)-180°

      代号

      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

      如何区分

      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

      1、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N,赤道以南为南纬S;

      2、纬度向北递增为北纬N,纬度向南递增为南纬S。

      区分东、西经(两种方法):

      1、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E,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W;

      2、经度向东递增为东经E,经度向西递增为西经E。

      半球划分

      赤道分南、北半球

      20°W和160°E分东、西半球

      折叠编辑本段地形与气候

      折叠气候

      主词条:气候

      因为地球气候从亘古到现在都有发生巨大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将继续演进,很难把地球气候概括。地球上与天我们的地球地球的气候 气和气候有关的自然灾害包括龙卷风台风、洪水、干旱等。

      两极地气候被两个温度相差并非很大的区域分隔开来:赤道附近宽广的热带气候和稍高纬度上的亚热带气候,降水模式在不同地区也差异巨大,降水量从一年几米到一年少于一毫米的地区都有。

      折叠地貌

      海陆分布

      地球总面积约为5.10072亿平方千米,其中约29.2%(1.4894亿平方千米)是陆地,其余70.8%(3.61132亿平方千米)是水。陆地主要在北半球,有五个大陆:欧亚大陆、非洲大陆、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另个还有很多岛屿。大洋则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五个大洋及其附属海域。海岸线共35.6万千米。

      极端海拔

      陆地上最低点:死海-418米

      全球最低点: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全球最高点: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折叠编辑本段人文地理

      主词条:世界

      折叠人口

      世界人口总数是人类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在地球上生活的数目。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估计,截至2013年1月4日,全世界约有70.58亿人。世界人口在15世纪的黑死病后不断增长,最快的世界人口增长率(高于1.8%)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根据世界人口预测,世界人口将继续增长直到2050年。

      折叠政区

      世界上共有226个国家和地区,国家199个,地区27个。亚洲(48个国家), 欧洲(44个国家/2个地区) 非洲(53个国家/3个地区) 大洋洲(14个国家/10个地区) 北美洲(23个国家/13个地区) 南美洲(12个国家/1个地区)。

      折叠编辑本段结构

      折叠综述

      主词条:地球圈层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固体地球结构表

      地球圈层名称

      深度

      (公里)

      地震

      纵波速度

      (公里/秒)

      地震

      横波速度

      (公里/秒)

      密度(克/立方厘米)

      物质

      状态

      一级

      分层

      二级

      分层

      传统

      分层

      地壳

      地壳

      0-33

      5.6-7.0

      3.4-4.2

      2.6-2.9

      固态物质

      外过渡层

      (上)

      上地幔

      33-980

      8.1-10.1

      4.4-5.4

      3.2-3.6

      部分

      熔融物质

      外过渡层

      (下)

      下地幔

      980-2900

      12.8-13.5

      6.9-7.2

      5.1-5.6

      液态-固态物质

      液态层

      外地核

      2900-4700

      8.0-8.2

      不能通过

      10.0-11.4

      液态物质

      内过

      度层

      过度层

      4700-5100

      9.5-10.3

      12.3

      液态-固态物质

      地核

      地核

      5100-6371

      10.9-11.2

      12.5

      固态物质

      折叠大气圈

      主词条:大气圈

      地球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万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折叠水圈

      主词条: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g,约为地球总质量的1\3600,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折叠生物圈

      主词条: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折叠岩石圈

      主词条: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折叠软流圈

      主词条:软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折叠地幔圈

      主词条: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折叠外核液体圈

      主词条:外核液体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5120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折叠固体内核圈

      主词条:固体内核圈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则在6000°C以上。我们的地球美丽的地球

      折叠编辑本段运动

      折叠自转

      主词条:地球自转

      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利用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自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自转是不均的。1967年国际上开始建立比地球自转更为精确和稳定的原子时。由于原子时的建立和采用,地球自转中的各种变化相继被发现。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地球自转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包括周年周期的变化,月周期、半月周期变化以及近周日和半周日周期的变化。周年周期变化,也称为季节性变化,是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它表现为春天地球自转变慢,秋天地球自转加快,其中还带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为20~25毫秒,主要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半年变化的振幅为8~9毫秒,主要由太阳潮汐作用引起的。此外,月周期和半月周期变化的振幅约为±1毫秒,是由月亮潮汐力引起的。地球自转具有周日和半周日变化是在最近的十年中才被发现并得到证实的,振幅只有约0.1毫秒,主要是由月亮的周日、半周日潮汐作用引起的。

      折叠公转

      主词条: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的平均轨道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7',称为黄

      国际空间站俯瞰地球

      赤交角。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地球公转及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四季的交替。

      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从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与春分点相隔180°的另一点,称为秋分点,太阳分别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通过春分点和秋分点。对居住的北半球的人来说,当太阳分别经过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就意味着已是春季或是秋季时节。太阳通过春分点到达最北的那一点称为夏至点,与之相差180°的另一点称为冬至点,太阳分别于每年的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通过夏至点和冬至点。同样,对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当太阳在夏至点和冬至点附近,从天文学意义上,已进入夏季和冬季时节。上述情况,对于居住在南半球的人,则正好相反。

      折叠编辑本段时代划分

      史前时代

      距今

      单位:亿年

      主要事件

      1

      冥古宙隐生代

      45.7

      地球出现

      2

      原生代

      41.5

      地球上出现第一个生物–细菌

      3

      酒神代

      39.5

      古细菌出现

      4

      早雨海代

      38.5

      地球上出现海洋和其他的水

      5

      太古宙始太古代

      38

      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形成

      6

      古太古代

      36

      蓝绿藻出现

      7

      中太古代

      32

      原核生物进一步发展

      8

      新太古代

      28

      第一次冰河期

      9

      元古宙成铁纪

      25

      10

      层侵纪

      23

      11

      造山纪

      20.5

      12

      古元古代固结纪

      18

      13

      盖层纪

      16

      14

      延展纪

      14

      15

      中元古代狭带纪

      12

      16

      拉伸纪

      10

      罗迪尼亚古陆形成

      17

      成冰纪

      8.50

      发生雪球事件

      18

      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

      6.3

      细胞生物出现

      19

      显生宙古生代寒武纪

      5.42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20

      奥陶纪

      4.883

      鱼类出现;海生藻类繁盛

      21

      志留纪

      4.437

      陆生的裸蕨植物出现

      22

      泥盆纪

      4.16

      鱼类繁荣;两栖动物出现;昆虫出现;裸子植物出现;石松和木贼出现

      23

      石炭纪

      3.592

      昆虫繁荣;爬行动物出现;煤炭森林

      24

      二叠纪

      2.99

      二叠纪灭绝事件,地球上95%生物灭绝;盘古大陆形成

      25

      中生代三叠纪

      2.51

      恐龙出现;卵生哺乳动物出现

      26

      侏罗纪

      1.996

      有袋类哺乳动物出现;类出现;裸子植物繁荣;被子植物出现

      27

      白垩纪

      0.996.

      恐龙的繁荣和灭绝、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地球上45%生物灭绝,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出现

      28

      第三代

      未知

      动植物都接近现代

      29 第四代 0.0621 人类出现

      折叠编辑本段

      地球年龄

      21世纪科学家对地球的年龄再次进行了确认,认为地球产生要远远晚于太阳系产生的时间,跨度约为1.5亿年左右这远远晚于此前认为的30-4500万年。此前科学家通过太阳系年龄计算公式算出了太阳系产生的时间为55.68亿年前,而地球产生的年龄要比太阳系晚30亿年到45亿年左右,大约为25.48亿年前左右。在2007年时,瑞士的科学家对此数据进行了修正,认为地球的产生要在太阳系形成的6200万年之后。

      科学家一般是通过同位元素铪182和钨182两种放射元素来计算地球和月球年龄的。铪182的衰变期为900万年衰变之后的同位素为钨182,而钨182则是地核的组成部分之一。科学家们认为在地球形成时,几乎所有的铪182元素全部已经衰变成了钨182。仅有极少量存在,正是这微量的铪182才能够帮助科学家测算地球的真实年龄。尼尔斯研究所的教授说道:”所有的铪完全衰变成钨需要50-60亿年的时间,并且都会沉在地核,而新的表明,地球和月球上地幔含有的元素量高于太阳系,而经过测算时间大约为1.5亿年左右”

      折叠编辑本段地球卫星

      主词条:地球卫星月球

      地球有一个卫星月球,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在太阳系中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在太阳系里,除水星金星外,其他行星里面都有天然卫星。月球直径约3476我们的地球地球 公里,是地球的1/4。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球表面的重力差不多是地球重力的1/6。


    • 生成海报
    • Lv.8仄米空洞
      靓号:1956
      10周年🎂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杜威
      回复
      Lv.13百阿米空洞
      德布罗意
      刚好下午考地理 [s-10]
      回复
      Lv.32珠穆朗玛峰
      李政道
      楼主总结得不错 [s-3]
      回复
      Lv.13百阿米空洞
      毕达哥拉斯
      内容有些地方看不见的可以点击地球年龄上面的折叠处的绿色杠,这样就可以查看原文。 [s-46]
      回复
      Lv.34谷神星
      门捷列夫
      时代就知道寒武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s-58]
    • 夕阳上的天空再来一个二叠纪
      拉黑 2年前 手机端回复
    • 回复
      Lv.14质子中子电子
      焦耳
      我始终相信:人类历史上最壮美的诗篇,既不在游吟诗人激扬吟唱中,也不在剧作家或小说家奇幻的故事里,人类的奇迹是由科学书写的,科学的故事,更加壮观离奇,令人魂牵梦绕!
      回复
      Lv.14质子中子电子
      焦耳
      我始终相信:人类历史上最壮美的诗篇,既不在游吟诗人激扬吟唱中,也不在剧作家或小说家奇幻的故事里,人类的奇迹是由科学书写的,科学的故事,更加壮观离奇,令人魂牵梦绕!
      回复
      Lv.44猫眼星云
      博科园VIP7
      冯·诺依曼
      因为天文学,让世人见识了星空的美丽;因为天文学,让世人了解了宇宙的神秘;因为天文学,让世人脱离了迷信的束缚。
      回复
      Lv.44猫眼星云
      博科园VIP7
      冯·诺依曼
      打赏了3金币
      回复
      Lv.44猫眼星云
      飞越太阳系
      我始终相信:人类历史上最壮美的诗篇,既不在游吟诗人激扬吟唱中,也不在剧作家或小说家奇幻的故事里,人类的奇迹是由科学书写的,科学的故事,更加壮观离奇,令人魂牵梦绕!
      回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赞助商

      相互支持,合作共赢 Win-Win Cooperation

      邀请好友加入【博科园】有奖励啦♪

    • 任务
    • 偏好设置(换皮肤)
    • ★基于全球领先的AI4.0大语言模型 知识问答 内容创作 AI绘画 代码编程 生活办公 对话聊天 样样精通 超强大的AI助手★
      博科园AI
      有疑惑?万能AI为你解答
    • 到底部
    •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注意:部分手机移动网络下载会无反应(疑似手机信号和或系统限制)需要切换WiFi连接才能下载海报成功
      关闭窗口
      下载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