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世界的真实性,在唯物主义来看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唯心主义中的这些问题是不可忽视的,例如:缸中之脑假说。
仅作讨论。
【前世•古代】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戚戚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庄子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是道家之韵。与后世缸中之脑假说有相似之处。
古希腊•柏拉图:山洞预言
大意:有一批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洞穴有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人们的脖子和脚被锁住不能环顾,只能面向洞壁。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和囚徒之间有一些人拿着器物走动、火光将器物变动不居的影像投在囚徒前面的洞壁上。囚徒不能回头,不知道影像的原因,以为这些影子是“实在”,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并习惯了这种生活。
当某一囚徒偶然挣脱枷锁回头看火时,发现以前所见是影像而非实物;当他继续努力,走出洞口时,眼睛受阳光刺激致使他什么也看不见,只是一片虚无。他不得不回到洞内,但也追悔莫及,他恨自己看清了一切,因为这给他带来了更多的痛苦。(原文请见 柏拉图《理想国•第七卷》)
提出“我们见到的东西不是真实,我们认为的现实不是现实”,但与其它不同,柏拉图的寓言中还有一些教育:
“真理、正义固然难求,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追求,放弃这一彼岸意识。反之,柏拉图也不忘提醒我们,囚徒困境固然违背正义,但是当正义本身是一种虚无主义,本身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彼岸存在时,我们又怎能轻易地放弃这一无知性的此岸呢?与其如此,还不如活在对于彼岸的追求中,即便彼岸是一种虚无。因此,重要的不是彼岸,而是追求本身。”
欧洲•笛卡尔:恶魔理论
摘选自《第一哲学沉思录》笛卡尔
(有兴趣的同学可自行了解)
其内容有关宗教与唯心主义,故不做太多讨论。但的确提出这种不可证伪/明自己的所见、所感的真实性的观点,即质疑现实的真实性。运用“怀疑论”,哲学推理较为成熟,是“缸中之脑”假说的古代版本。
【今生•现代】
中文名 缸中之脑
外文名 Brain in a vat
提出者 希拉里·普特南
时间 1981年
出处 《理性,真理与历史》
主要内容:
“一个人(可以假设是你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有关这个假想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
20世纪中期,科学迅速发展,脑精神学有大量进展,
世界著名的脑神经学鼻祖威尔德·格瑞夫斯·彭菲尔德(Dr. Wilder Graves Penfield,1891-1976 ,美国著名脑神经科专家)在20世纪中期,对高级大脑活动做了深入研究。
他用电流刺激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试图减轻像精神运动性癫痫这类疾病症状。受试者主诉有一点片断的回忆,嗅到以往闻到的气味,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颜色,这一切都是由大脑内特定部位的微量电流刺激引起的。他发现,刺激大脑皮质的某些区域时,往事的记忆就会好像历历在目于我们的脑海中,仿佛录像带的放映,具备了事件原始场景的所有声音和情绪。似乎发生在我们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件事,包括无数我们以为已经遗忘的时刻,都已经被记录和保存下来了。
这种电刺激大脑的右侧颞叶引起患者对往事的记忆的现象称为“倒叙”(flashback)。通过对癫痫病人病灶观察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彭菲尔德在1954年提出了“中央脑系统学说”。这一学说认为:颞叶和间脑的环路是人类记忆的主要区域。这一区域像一个录音录象装置,把人的全部经历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这种记录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未被人主观意识到,但它的确是客观地实现了。因此,对这一区域施加特殊的刺激时,一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无法回忆的往事便被回忆起来。
有一种观点认为,彭菲尔德医生的发现意味着,人的记忆被存储在大脑皮质中,并且可以被脑电流或者外部电流所激发。这为科学幻想提供了大量素材。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根据自然界内外因对事物自身的影响的规律,人脑的思维性运动是其自身内因的运动生成的;换句话说,是量子论中,低级运动形式的微观物质的不确定性在高级运动形式的人的意识中的体现,故思维的运动与客观物质界有着天然的联系,且思维的运动(包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应物质,以及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运动主体。
因此,不属于意识运动的外部刺激(诸如脑震荡、电刺激、非常音波影响等)只能够是以外因对思维运动产生影响,而不是决定思维的运动,因而外部刺激对思维的影响,源于思维自有的不同运动类型,而外部刺激不过是使得思维运动的自身系统暂时紊乱,以致产生了正在倒叙的错觉而已。
这成为缸中之脑的理论基础,因此,有研究支持的该理论显得“完美无缺”,也正是因为它“完美无缺”,所以不可证伪,所以我们无法(或是还没有)找到世界的“漏洞”,即,我们无法证明我们是缸中之脑,同样也无法证明我们不是缸中之脑,这显得很荒谬,哲学家们想摆脱这种可笑的困境,因此作大量论述(如下图)
但是笔者认为,这些反驳是无意义的,且“缸中之脑”假说本身也无法证明其真实性,问题在认识论。
在于对信息的定义。
在于如何去定义信息,科学也是如此,我们可以说牛顿的理论是错误,因为它不够全面,对客观现象的定义不够全面,我们甚至可以预言,相对论也是错误的,总会出现更全面的更优秀的理论——我定义为“定义”。
所以笔者认为这些反驳是无意义的,因为他们的定义同假说中的内容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笔者有一些粗劣稀碎毫无意义关于“信息”的所谓的思考,不完善,有错误请批评指正)
对于这个假说,我们毫无办法。
但是我们知道,借用柏拉图的“我思故我在”,我们存在,不论以和种方式存在,我们定义了,我们存在。
结语
这个假说或许也是毫无意义的,以实用主义态度来看,这对于我们毫无影响,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追寻真理,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停下脚步,真理或许也是一种定义,但我们,上下求索,欲闻道,固艰难,不可止乎!
注:请批评指正
(还有一个小问题,为啥没有哲学专栏?只能放科学设想里了)